当初,自主招生政策旨在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允许高校按照自己的标准招生。在推行之初,确实看到了一些效果,教育部也在2008年年底推出进一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突破自主招生5%的名额上限,同时不需要教育部审批,只需要备案。仅仅过了一年多,教育部自主招生选拔试点政策全面收紧,今年要求全部自主选拔试点高校都必须提前报批。而且据了解,到明年教育部可能控制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不过高校方面则表示,自主招生的改革重点是健全选拔模式。
本市某校高招办主任告诉记者,在2003年自主选拔政策试点之初,全国拥有自主招生选拔权的高校只有十几所,如今已发展到60多所。2008年底,教育部更是明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突破自主招生5%的名额上限。一时间,各大高校纷纷增加自主招生比重,记者了解到,本市高校最多的突破达到了10%-15%,而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外地高校有的自主招生数则远远突破了总招生数的30%。
随着自主招生院校范围和招生名额的不断扩大,自主招生已从针对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演变成为家长、学生眼中进入名校必经的一道程序以及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阵地。自主招生进入一个又一个怪圈,多数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一校一考,学生为了提高命中率,不得不报名多所学校的自主招生,疲于应付多场考试,原本就不轻松的高三阶段,变得负担更重。有中学校长甚至直言,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成了破坏高三教学秩序的罪魁祸首。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部之所以全面收紧自主招生政策,正是由于自主招生考试已沦为若干场“小高考”,日益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自主招生考题的高考化倾向,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选拔特长生的作用。
不过,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未来方向,高校相关人士表示,自主招生能帮助学校找到需要的人才,也能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而且中国的高校面临的是成千上万的考生,收紧规模显然将导致供需不平衡。对于自主招生目前走入的“小高考怪圈”,收紧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关键是要健全选拔机制。
某校高招办主任建议,可以借鉴国外高校自主招生的办法,高校从分散走向联合,通过第三方的专业考试机构,在高考之外组织另一场考试,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做法,考察学生提交的平时统考成绩,不再额外举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