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5
【原刊页号】216~219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党
【复印期号】200301
【 标 题】论“三个代表”的重大理论创新
【标题注释】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1年度重点课题成果。
【 作 者】韩振亮/樊文娟
【作者简介】韩振亮 浙江工程学院法政学院教授,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
樊文娟 浙江工程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教授(杭州 310033)
【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用“三个代表”表述党的性质和建设纲领,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三个代表”解决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最新概括,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摘 要 题】“三个代表”专题
【关 键 词】“三个代表”/理论创新
【 正 文】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我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三个代表”表述党的性质和党的建设纲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三个代表”这个新理念,2001年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它的科学内涵、立论依据、基本要求、体现途径、以及相互关系等都得到了明确。这就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传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精神。它新就新在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全方位地联系起来,引入到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表述中来,这就赋予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行动纲领。
诚然,“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其中每一项具体内容而言,都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从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论述的,比较多的强调“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1922年党的二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历届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讲了75年党的性质,基本上是属于“一个代表”的思想。(注:参见石仲泉:《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这样讲法当然没有错。但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仅仅从“一个代表”的视角表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就显然不够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内容。因为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党早已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时期对党的性质和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江泽民同志明确地将传统的“一个代表”扩展为“三个代表”,用“三个代表”表述党的性质和党的建设纲领及使命,并将它确定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是一种独创。“三个代表”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性质和先进性的完整性。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为我们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的杰出贡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中国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把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有机构成一个整体。“三个代表”抓住了当前和今后执政党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反映了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和最近10多年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建理论和一切重要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三个代表”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之大成,第一次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性,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极为简练、易懂、好记的语言,勾划出中国党在新世纪的形象,是中国党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宣言。通过“三个代表”可以看出中国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党,一个充满希望的党。邓小平当年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立党之本。有了立党、立国这两个根本,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个代表”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解决了执政的党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党的先进性问题,对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全面完整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自觉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性和坚持崇高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注:参见《求是》杂志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的伟大创新》,《求是》2001年第14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可以有许多具体的标准与方法,但归根到底,要把它放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潮流中另以考察。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先进程度之大小,放到我们党是否能够巩固执政地位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高度去考察,放到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当中去考察,放到同最广大人民的联系当中去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今天我们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体现了我们党正是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新觉醒;同时也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建设,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与时代共进的,并接受时代的检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增添了新鲜的时代内容。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生产力标准引入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坚实的实践特征;提升文化的历史作用,把文明标准引入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突出的社会特征;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把人民利益标准引入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人民特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是历史发展规律中带根本性的因素。关注这些因素,并成为其代表,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代前进的方向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不仅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带有长远指导性的科学规范,而且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就能始终坚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始终注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把党的领导和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这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物质力量的源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就能学习和掌握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广大人民造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把党的领导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上,这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把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的坚固的基础上,这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社会力量的源泉。
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也是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三个代表”的三个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执政的党只有同时做到“三个代表”,才能完整地体现党的先进性,才能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全新概括,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在我们中国,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从政治层面讲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是社会主义问题,第二是执政党问题。这两大问题,一个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一个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接相关,密不可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好了,党就站住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就能长治久安。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这个理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就是说,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就成了至高无上的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邓小平对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交代,他要求“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372页。)党的十三届四中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几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开拓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境界,是社会主义的治国论;“三个代表”的主题揭示的是党的本质,是党执政的规律,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是党的治党论。党强,则社会主义兴;党衰;则社会主义亡。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三个代表”,就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是从加强党的建设角度提出的,但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这一点,江泽民同志说得十分明确:“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我们深切感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了党的历史使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党对执政规律最重要、最根本的认识,也是我们党的执政纲领和自身建设纲领的核心。“三个代表”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它在科学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也回答了“怎样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把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注:参见《求是》杂志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的伟大创新》,《求是》2001年第14期。)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三个代表”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从根本上说,要看它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美地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怎样代表人民,怎样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如果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372页。)则是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认识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显示了人们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一个思想发展深化的过程。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同样包含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判断标准方面的内容。因此,“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这两个著名论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个代表”是从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角度,也就是从中国党这一主体的角度提出和表达的;“三个有利于”是从中国党领导和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一客体的角度提出和表达的。两个论断在出发点、落脚点和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个论断,都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都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更多更好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在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上,充分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容。无论是“三个有利于”还是“三个代表”,其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带有决定性的。“三个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同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实际上包含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容。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我们党矢志追求和选择的价值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讲的“共同富裕”。所以,“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理论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判断标准上是一以贯之的。当然,理论总是发展的,“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既是统一的,后者又是对前者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为一般而言,“三个有利于”总结的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标准问题,“三个代表”强调的是党的建设问题,是衡量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的党组织和党员的根本标准。所以,“三个代表”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党的建设直接地成为全国人民都能关心、监督和参与的伟大事业。因此,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所以,“三个代表”虽是从党的建设提出的,但它同“三个有利于”一样,都是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当代中国,作为执政的中国党,如果不能实现“三个有利于”,做到“三个代表”,就不可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