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未对中国经济产生过多实际影响,但这次危机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诸多启示。本文从房地产和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两方面着手,阐述了从美国次贷危机中看到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让我国金融稳定健康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风险 监管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 次贷也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发展于本世纪初。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低利率政策使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贷款机构发放的按揭,特别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银行采用证券化模式不仅可以分散信用风险,而且员工能够通过手续费等收入的增加兑现高额报酬。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随着2006年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迅速恶化,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随着利率水平出现逆转,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
2007年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贷坏账申请破产。数月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调低部分按揭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评级,美林银行、花旗集团、瑞银集团卷入其中,引发了一场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大动荡。
二、次贷危机对防范我国金融风险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所隐含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也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调控;另一个是如何防范我国金融风险。
1.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调控
中国房贷市场与美国次级贷市场相比有一些相似性:对客户真实收入情况缺乏分辨力和监控力;随着人民币进入加息通道,客户还款压力增大,“优质贷款”有变质的可能; 房价已经涨了十多年,有可能出现“拐点”等等。这些情况,足以警示银行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出现所谓“类次贷危机”。从美国次贷风波的经验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一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对银行一再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并多次就银行房地产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监会还提示银行要高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的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央行应谨慎加息,如果央行持续加息幅度过大,可能使处于浮动利率贷款模式下的住房按揭贷款人还款困难加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防范我国金融风险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不会没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
(2)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3)我国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中,而且与之相关的高财务杠杆工具会放大其风险,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就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4)无论是原始的金融产品,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比如美国的次按危机,在本次风暴中牵涉到一系列环节,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但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及低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5)注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融机构设计了按揭贷款,然后把它包装成按揭证券,之后又再次包装或多次包装成各种金融产品。这个包装过程确实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实际上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风险不仅没有分散,反而因过度包装及衍生产品的放大作用而进一步扩大了。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其他信息的传递是不通畅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使许多金融机构失去了及时处置或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的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发展的启示.现代经济, 2008 (1)
[2]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农村金融研究, 2007 (12)
[3]李大鹏: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企业研究,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