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跨国公司裁员,让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乱了阵脚。同时,备战公务员考试的氛围弥漫了高校毕业班,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之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最靠谱。然而,百万雄狮都想挤过独木桥谈何容易。据《中国青年报》11月13日报道,2009年“国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为历年之最。除了少数幸运儿,“国考”大军中更多的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不无幽默地自嘲自己只是“国考陪跑小能手”,是“公务员考试的炮灰”。
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来拯救“国考炮灰”的自救信心呢?前几天,中山大学校长恳请校友“下订单”——希望已有成就的校友利用手头资源,多提供就业岗位给师弟师妹们。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炮轰,有舆论说近亲就业是社会流动的异化;后来专家们说,“深挖洞、广积粮”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可是,大学生们积攒了四年甚至更多时间的“粮”,如今“洞”又在哪里?又有人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可迎来更大的曙光。甚至还有学者建议大学生们这段时间少看经济新闻,以免产生更多的郁闷情绪。
然在我看来,这些至多都是心理层面的纾缓与辅导,并不具备实战性。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钟晓慧提出,“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信息公开并及时传播,这些平时被看作是行政领域的术语,如今对就业自救中的大学生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全面细致地公开金融危机中的种种影响,处于实践中的大学生们才可以尽快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作出决策、少走弯路。因此,别以为信息越负面,“炮灰们”越没信心。
再扯远一点,大学生就业自救途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考炮灰”?体制内的职业不容易受到经济浪潮冲击,也是关键原因。很长时间以来,民间一直对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待遇差距多有诟病。有关部门一直呼吁大学生就业要放宽视野,不要老盯着公务员饭碗,可如果不打破体制内外之别,不完善体制外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养老、就医和住房方面的待遇,那么即使不在金融风暴中,千军万马一样会挤爆“国考”的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