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症候之一,就是各种碎片化的符号之间随意的拼贴、杂交、并置与戏仿(又称滑稽模仿)。这种拼贴文化是无中心、零散化的,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一切文化碎片拼凑在一起,比如革命领袖的画像与可口可乐,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古典世界名画与后现代招贴画,等等。笔者同意这样的描述与判断,它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经验现实。广告中就充斥着诸如此类对于各种文化资源的盗用,充满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滑稽模仿以及对于文化经典的肆无忌惮的篡改。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没有那一群社会学家在搜集和加工可资利用的的社会素材时,能接近广告队伍的水平。"(27)这里说的"社会素材"自然也包括文化资源与文化素材。但是,仔细阅读以后你会发现,这种所谓后现代的文化碎片,依然是有中心的,这就是商业利润。今日的中国文化地图--更准确地说是拼图--正呈现出空前的分裂状态,在我们的四周漂浮着各种各样的能指符号,它们没有任何逻辑地并置在一起,组成了真正的"迷乱的星空"。(28)而"当能指自由漂浮于交流空间中,它们便能被广告商们凭兴致任意地附着于特定商品。"(29)这样,经过广告这只巨手的涂抹,中国的文化空间就变成了一个更加迷乱的星空。
广告中文化资源的盗用,其手段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先说对于西方经典文化资源的盗用。有这样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一个参观画展的人把一瓶饮料放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下边,然后走开去看其他画作。这时画中的"蒙娜丽莎"竟然神奇地伸出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满意地露出了更加迷人的微笑。
无独有偶,一则减肥茶广告也拿"蒙娜丽莎"开涮: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蒙娜丽莎》,然后镜头推向一名当红香港女星(后现代蒙太奇?),她夸张地扭动自己的纤腰,挠首弄姿,引得周围的男士们眼光发直,发出由衷的赞叹;而那位被冷落的"蒙娜丽莎"则低下头羞愧无比地看着自己丰腴的身体。紧接着这位女星一改傲慢的姿态,热心地说出了自己保持苗条身材的秘密:××减肥茶。可惜画上的"蒙娜丽莎"是没有机会重塑形体了,但现实中的"蒙娜丽莎"则要幸运得多,当然,前提是掏钱。(30)
利用精英文化进行广告宣传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是特定的全球性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景观。不独中国有,西方也有而且更早。据说,在西方国家,古典音乐被用于兜售商品(小到面包,大到各种名贵的轿车)的广告的现象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当人们听到德沃夏克的《新世纪交响曲》第二乐章时,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Hovis牌面包的形象。"(31)这是消费主义时代巨大的商业逻辑同化精英文化的惊心动魄的例证。英国学者汤尼·本尼特曾分析过1974年的某期《泰晤士报》中的广告,这则广告是由一幅彩色的马蒂斯的《桥》构成,广告词是:"生意是我们的生活,但生活并不完全是生意。"本尼特分析道:"非常矛盾的是,由于这幅画被用作金融资本商品所自发生产的新的功能已经掩盖了它作为马蒂斯油画的重要一面,表面上与经济生活相对立和脱离的东西被经济生活所同化了,成了它的一部分。"(32)现代主义大师马蒂斯的作品以极度的夸张与变形著称,其非具像性的画面所要达到的恰恰是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效果。现在这种效果被商业主义的逻辑打得粉碎。对于这种现象,以批判立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分析道:"尽管古典作品复苏了,但是性质变了;它们丧失了自身的对抗力量,丧失了对社会的疏远,而这种对抗和疏远原本正是它们真理的一面。这些作品的意图和功能也因此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如果它们曾经占在与社会现状相互对立的立场上的话,那么现在这种对立性已经荡然无存。"(33)
再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资源盗用。
平安保险公司的一则广告把政治标语、商业广告与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广告的上面部分(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红底黄字,上面第一、二、三行分别写着:"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平安保险诚祝祖国繁荣,人民幸福,百年祈愿,世纪平安"。广告的下面部分(约占三分之二)是一幅黑白的国画:柳树下面五个身穿古代朴素服装的男子在一起饮酒,其乐也融融。画面的左侧是曹操的名诗《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个广告的理论启示意义在于:目前我国文化研究界流行的政治文化、商业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三元划分模式是非常简单化的。
"小糊涂仙"酒广告特意用传统的酒坛子作为广告的背景,让一个身着古装的美女作为广告人物,她眉清目秀,面带微笑,使人想起古人豪饮以及美女为英雄斟酒的情景。
传统文化资源的调用还突出地表现于广告中的所谓"帝后"现象。即利用一些古装影视作品中由著名演员扮演的皇帝或太后、妃子形象来做广告。比如"南街村面"广告:被前呼后拥的"雍正皇帝"(唐国强)健步走在紫禁城中,煞有介事地向臣民昭示:"当皇帝就要当个好皇帝,吃面么就要吃最好的面",然后随手写下:"南街村面,天下流传。""华龙面"广告:"慈禧太后"(吕丽萍饰)懒洋洋地侧卧凤辇,阴阳怪气地问:"吃面要吃什么来着?"太监"李莲英"(陈佩斯饰)忙献媚道:"太后,当然是华龙面喽。"此外,风流"皇帝"郑少秋的俞兆林保暖内衣广告。以及系列化装品"兰贵人","皇后美容院","贵妃洗浴池"等等。
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广告制作方面最有意思的案例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做的一些广告。比如有一个跨国航空公司的广告,模拟了孙悟空与太上老君的对话。孙悟空让老君把自己放回到炼丹炉里,因为"家事、国事、单位的事,烦死了。"而老君则笑着指点道:"快快加入××航×日游吧"。这是一个跨国资本时代或全球化时代的广告版的《西游记》。而日本SONY公司做的walkman广告语更有意思,它把《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篡改为"天长地久有尽时,此乐绵绵无绝期。"能否由"恨"转"乐",只看有无walkman。(至于广告用语对于中国古代成语的滑稽模仿与篡改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当然,更经典、更巧妙的还要算耐克公司为"国际志愿者年"做的广告宣传画(见图片)。广告的正中央是一个用传统的中国书法写的繁体字的中文" ",其中的"提"那一笔巧妙地变成了耐克产品的标志" "。左边的一行小字是:"投身2001年国际志愿者行动,为时21日,JUST DO 。"" "为it的谐音。
这则广告具有双重的反讽式的互文效果:1、"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与"利"(商业)对立的含义。它与"仁"、"礼"、"智"、"信"构成儒家主要的道德范畴,它具有强烈如出的反商业主义的取向。所谓"君子唯于义,小人唯于利","先义后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已经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作为无私的道德责任,义与利,特别是私利、一己之利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非常反讽的是,正是这种极度排斥"利"的"义"文化,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成为获利的重要文化资源,成为广告战略中的重要推销手段。它的命运非常戏剧性地代表了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商业主义语境中的命运。有了那作为致命的一"提"(耐克的标志),我的感觉是整个" "的大厦(传统的大厦)顿时倒塌。由此可见在商业社会中一切反商业的传统文化资源都可以被转化为商业策略的一部分;2、"义"乃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它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启蒙过程中,尤其是90年代的商业化的浪潮中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无论是在现代以来的启蒙思潮还是90年代的商业化潮流,实际上都可以见到其背后现代西方商业文化的推动力量。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使得文化中的"义"被冲击得溃不成军,那么,造成这种"世风日下"的道德衰败的正是西方的商业文明;而讽刺的是,这则广告告诉我们似乎正是西方的跨国公司极力地保存与宏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耐克的那有力的一"提"( ),"提"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义"!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这两种讽刺结合起来就是:西方跨国公司的著名商品盗用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义"包括了中国文化的各种因素:汉字、书法、道德规范等)很好地为自己做了一次广告。"耐克"不仅成就了自己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商业形象,也成就了自己反商业主义的人文形象。也就是说,借助一个"义"字,"耐克"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本土化与人文化的策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广告中对于革命文化资源的盗用。中国是否是一个经济军事大国还不好说,但是她曾经是一个革命大国却是毫无疑义的。特别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之长、死人之多,方式之激烈、多样,均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以至于许多热心革命的西方伟大作家艺术家(比如沙特、罗曼·罗兰等,都对中国的革命计具向往之心,纷纷前来朝圣)。同样可以想象的是,一旦这个革命大国一头扎进商业主义,其可资利用的革命资源当然也非别的国家可比了。这不,革命在政治话语中已被"告别",但在广告中却方兴未艾。(34)
有一则"中国酒网"的广告:广告正反两面共由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有大量的文字与配图。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分析其中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广告的上部是宋体六号文字(节选):"中国电子商务靠克隆国外的成功蓝本,绝对无法成功。正如当年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才成功地开创了新中国,中国酒网的主创者,洞悉中国每年上千亿酒类市场战争规律,不仅集成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更以革命性的原创精神,充分优化、改造、重组现有商业模式中的物流资源、市场调拨批发渠道资源、零售终端资源,以’人民战争’为第一原则,发动和利用全社会的综合资源,以中国酒网为扩展基础,逐步构筑跨行业的全民电子商务形态。"广告下半部分是黑体三号文字书写的广告用语并配有图片:中国具体商务经验(配中国"国旗",但是五星与镰刀被改为由★和J组成的图案j) 美国电子商务技术真理(配有美国国旗)= 成功革命(红色二号字并配有一个大红五星)。这则广告纯属政治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拼贴。它把革命叙事与商业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调用革命文化资源(记忆、符号、图象等),把"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这个中国革命的经典表述改造为"中国具体商务的实践经验与美国电子商务的普遍真理相结合"这一商业表述。政治符号的商业化与商业符号的政治化合而为一。革命就是经商,就是请客吃饭喝酒,美国电子商务的普遍真理性就像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香港权智集团做的快译通无线掌上电脑广告,盗用的是文革时期的革命文化资源:一位男士身着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腰扎武装带,臂带红袖章,俨然一副文革时期红卫兵的打扮。服装的衣料与款式完全是文革时期人们熟悉的那种,再配以大红底色,使人生产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心中的革命文化记忆。但是,我们切不可以为这是一种真正的怀旧。解读这则广告的关键是抓住它的"焦点":这位"红卫兵"右手(画面左侧)拿着一本类似"红宝书"的方形物体放在左胸(画面右侧),这个方形物体被白色的圆圈圈住,十分醒目,一条虚线从圆圈指向右上方的掌上电脑--广告的真正"主人公",电脑下面是一行黑色的字:"时代变了,我变了,但追求理想的心不变。"它强烈地暗示:如果说革命的年代"红宝书"是人们的指路明灯,那么,快译通掌上电脑就是今天这个高科技时代的指路明灯。如果说文革时期人的理想是革命,那么,今天人们的理想则是赚钱。这就是所谓"革命性的升级"(这个广告标语用超大字体写在广告的底部)。至此我们可以明白,这个广告中的一切"革命"文化符号都不过是利用人们熟悉的文化记忆来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而已。
我反复地使用了"盗用"一词。本来,"盗用"或"挪用"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术语,英文为appropriate,是指非主流文化群体利用主流文化提供的资源,加以改造并用来解构、对抗主流文化的一种策略。然而我用这个词倒并不是说中国的广告商们具有这样先进的解构意识,它当然是一种商业手段,其青睐中外古今的文化经典或资源,不过是因为它们身上凝聚了历史积淀下来的无形文化资产,易于调动消费者的记忆从而留下印象。当然,这样的盗用于无意中或许真的解构了一点什么,亵渎了一点什么,这倒也是说不准的事。这样我们一方面必须肯定广告在盗用各种经典的文化资源时具有一定的反规范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其"文化缩水"的负面效应。所谓"文化缩水",就是将经典作品的深厚的历史意蕴与精神内涵稀释在浅薄的商业逻辑与消费主义语境中,使其浅薄化、世俗化、粗鄙化。
诗曰:广告是个大熔炉,可把一切一锅煮。煮了西方煮中国,煮了革命煮国故。
注释:
(2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第284页。
(28)、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在一个小城的新华书店中,同时摆放着毛泽东像、印有老寿命画像的年画以及身着比基尼泳装的西方女性招贴画。这一镜头非常典型地表现了
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商业文化的并存混杂,以及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肩而立。另外,西藏作家扎西达娃在他的小说《野猫走过漫漫岁月》(《花城》,1991年第3期)中通过艾勃家的佛龛这个特殊的视角,描述了当代西藏文化的更加令人震惊的拼贴性与混杂性。在这个一共1.5立方米的空间中,同时放置着象征不同文化的符号碎片,它们包括:佛像与经书、灯泡、放大镜、水晶玻璃球、印有阿尔卑斯雪峰的明信片、袖珍
电子计算机、好莱坞影星画像、可乐易拉罐、一美圆的路色美钞……。
(29)、波斯特《第二媒介
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30)、更多的例子:"美丽园"房产广告,分别使用了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名画《绿美运动公园·归途百合》修拉的画《中央喷泉广场·水的印象》以及梵高的《翠溪水景·绿色火焰》;健武音响使用了《第五交响乐》的
音乐。
(31)、(32)、参见斯道雷:《文化
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151页,第150页。
(33)、转引自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150页。
(34)、当然利用革命的资源来做广告,这种策略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的一些广告人。斯道雷曾经指出过: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卧室兼起居室的单间里如果没有一个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的的画像,就等于根本没有装饰。参见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