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为切入点,对地方、地域性电视新闻频道的建设(尤其是编排)进行了理念和操作上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地域性;新闻频道;频道专业化;编排
一
近年来,电视业内人士呼唤设置新闻频道的文章,偶见于报章,反响似乎不如预期的那么热烈。据悉,中央电视台为此作过多次论证,时下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倒是几家省级市级有线台先期抢滩,陆续开播了“新闻频道”。随后,去年5月23日,福建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频道。由于它不同于已经面世的“新闻频道”,不播电视剧、综艺晚会、文艺专题,也不播MTV和广告文艺类的栏目,被国内权威的媒介研究公司和同行认定为大陆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开办一年来,受到福建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围绕着一个省级台办新闻频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评价这个频道所体现的新的理念和运作状况以及今后的走向等话题,已经引起业界内外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设置专业频道是当今国际、国内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线电视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频道资源。随之而来,针对不同对象受众、或立足于不同内容题材而开设的专业频道大量涌现。70年代美国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专业频道。1980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新闻频道——全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机构之一。在欧洲,许多公营广播公司也改变以往固定时间提供固定长度新闻的传统模式,24小时新闻频道近年来也大为流行。
与全球性覆盖并行不悖的,针对特定地域和国家的新闻频道在20世纪90年代也相继出现。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向英国和欧洲地区开办了新闻频道;德国公共电视台属下的电视二台同CNN合作,在德国境内开办了一个全天候的新闻频道(CNN朌),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也开办了全国性的新闻频道。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应当说是近十几年来形成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包括媒体经济)的时代特征所使然。美国学者拉兹洛曾说过:“未来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世界信息化和世界的全球化”,因此,作为信息密集、又经过梳理整合的新闻频道就成为跨国的和本国的强势媒体争夺的目标,通过“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操作”的结合,既满足当今广大观众对信息量和质的渴求,又便于宣扬各自的新闻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也开拓出新的观众市场,形成自身的品牌,推进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增长。
近二十年来,“地球村”处于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几十亿“村民”出于瞭望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以及选择机遇安排自己的命运的需要,对电视媒体的种种主要诉求之中,已把电视新闻节目提升到首位。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年来,美国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高达28.8%,有一半的观众经常收看CNN的新闻。我国的《1997年全国电视观众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已成为我国观众收视的首要动机。面对变化了的收视市场,国内很多电视台都提出“新闻立台”、“新闻兴台”的战略方针,绝大多数无线电视台的一套都定位于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然而,作为综合频道,毕竟还综合了新闻以外的各类栏目、节目,于是观众不可能锁定一个频道,随时开机都可以看到新闻。各地方台的一套节目,加上上星的频道,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各级电视台在晚间有限的黄金时段里,都播出国内外与本地的重大新闻的“要闻总汇”,二十年来几乎形成不易突破的统一“模式”。在这样“传——受”、“供——需”严重脱节的状况之下,只有运用频道的思路、编播结构及其管理经营策略才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地及时(乃至实时直播插播)传播新闻的功能。据此,福建台新闻频道的“横空出世”实属势所必然。从频道布局上看,在既有的福建无线一套(综合频道)上星的东南卫视(面向国内外和本省的综合频道)4套有线节目(面向省内的专业频道)的频道构成中,推出面向省内的新闻专业频道,以其特色和个性显现出与其他频道不同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此其一;其二,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着密切的地缘、亲缘和经济联系的三千多万福建观众来说,为了满足他们开阔的新闻视野;为了提供贴近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和种类资讯,也是福建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
办一个地域性的新闻频道,在国内还属于全新的尝试。办频道的理念(亦即定位)是决定一个频道特色、价值与成败的关键。
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新意何在?基本体现在“资讯改变生活”、“更多更快的资讯和服务”这两句频道的定位语之中。
先从这个频道编播形态看:在24小时连续播出之中,设置了19个栏目(均安排了定时重播)涵盖了国际、国内、省内重大的时政、财经、文化、社会、体育、娱乐、科技、法制、环保和时尚等方方面面的最新新闻信息,既有快讯、动态、现场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评述、言论、谈话类栏目和纪录片等纪实性栏目;也经常在每两小时一次的直播栏目中插播最新的动态。遇到福建观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各有关栏目联手合作、相互策应,重拳出击,或中断原定播出的栏目,或打通栏目界限,10多个小时甚至30小时持续跟进报道,在本省观众中开始形成了一种习惯:如果想知道重大事件的最新情况,先看“新闻频道”。
透过频道的总体外观,让我们再深入探寻操办这个频道的具体理念。
第一,全方位提供包括重要新闻在内的各类资讯,将我国传统的新闻概念扩展为与人们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的资讯。纵观19个栏目中,既有自办的报道本省和国内外重大的热点的新闻,如《时事前哨》、《2000》、《现在中国》、《现场》等,并转播省台一套当晚的全省“新闻联播”。
而更多设置的则是福建观众所关心的有资讯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栏目,如《财经新闻网》、《体育新闻网》、《娱乐新闻网》、《怀新解盘》、《每日拍案》、《真实纪录》、《环保时刻》、《探索在线》、《新视界》和《时尚2000》等。这些栏目分门别类地对相关资讯加以梳理、整合,让观众可从中各取所需。在满足各自目标受众多样性、多层次诉求的同时,也培养了新的观众群。福建台新闻频道正是从自身的栏目构成之中,反映出频道策划对于信息搜集、筛选、加工、生产和传播分众化的新观念,初步实现了新闻和资讯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效应上,显现出这个频道对长期以来众多综合频道中主打新闻栏目偏重于宣传与指导功能的超越,观众在接受全方位资讯资源服务之中,获得了异样与清新的感受,也悄悄地更新了固有的新闻观念。
第二,千方百计力争快捷的新闻时效。在信息时代,各类资讯获取和传输的时效竞争,是关系到能否在第一时间里排除事物的不确性的价值之争。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成为电视新闻定义的重要内涵。为此,频道中的几个主打栏目均十分注重时效,如清晨首播的《时事前哨》中设置了“凌晨快讯”;晚间的《2000》以见证“2000年中的今天”为己任,提供当天最新的新闻。而《现场》则提供发生在八闽大地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节目,对于“突发事”“紧要事”,要求记者以最快速度赶到事发现场与事件进展同步进行采访报道,像在全省电视媒体首家报道的福清森林大火、福州鱼丸店枪击案、汽车司机报警案等突发事件,都拍出“原生态”的过程、现场氛围和生动细节,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新闻频道在开办头半年的时间内成功进行了多次重大直播报道。“九二一”台湾大地震发生后,当天早7点首播了这一消息,并对福建观众最关心的是否波及本省的疑虑作了回答。随后在中午集中作了一小时专题直播,尔后又持续进行24小时的跟进报道。 其间还千方百计拔通了台湾红十字会的救援电话,进行直接采访。在这次连续报道中为观众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灾情实况与救援活动的进展。就报道的条数与时长来看,大大超过了中央电视台当天8点开始的三档栏目共播14条的总量,成为大陆报道此事最充分的电视媒体,创下了29%的高收视率。 去年10月9日,第14号台风在福建龙海市登陆,新闻频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提供实时全面报道。经过几次“战役性”直播,一次又一次强化了新闻频道的新闻品格,在福建
广大观众中赢得了不同凡响的声誉。
第三,平民的视点和平民化的风格是贯串在新闻频道从策划到编播各个环节的又一个主要理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随着“受众本位”现代传播观念的普及,国内新闻媒体及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在探讨“平民视点”、“平民化风格”、“平民意识”这些理念。尽管各家的释义不尽相同,但我的理解“平民”等同于广大受众,强调的是“受众为本体”,共同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以往居高临下、单向灌输,不计实际宣传效果的旧观念,树立尊重广大受众的利益、需要和兴趣,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情感,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观念。
福建台新闻频道比较善于通过平民视点,将提供资讯和百姓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融合和统一。首先是从内容取材和表达之中体现平民视点。如《现场》经常关注民生新闻,为百姓利益鼓与呼;《每日拍案》是法制类新闻栏目,它经常及时维护百姓合法权益、传达伸张正义依法治国的强烈愿望。《现在中国》则从福建百姓的需要和兴趣的角度出发,编播发生在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新鲜的新闻、趣闻,从中展现神州大地普通百姓变化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像《2000》、《时事前哨》栏目中的国际新闻,虽然与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选材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编得深入浅出,有时就像讲述邻居家发生的故事那样,饶有情趣。凡此种种,使屏幕上充溢着鲜活的平民意识以及真诚关注百姓生存发展的人文精神。
最直接体现“平民视点”的莫过于《自己故事自己拍》这个栏目了。这个栏目全由观众动手纪录下亲人、邻居、同事、朋友或自己的生活故事。拍摄者并非专业的宣传工作者,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故事之时,不带框框,而是以“真实”“自然”“有趣”“新鲜”为标准,由于个性、阅历和观念的差异,更由于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满怀真情,早已蕴蓄着独特的感悟,“成竹在胸”,一旦经过行家的技术指导,就能拍出内涵丰厚,视点各异而感人至深的好“故事”,像《救助孤独症儿童》、《我想上学》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回想前几年几家电视台曾播过观众供稿的“家庭滑稽录像”一类的节目,拍的多是童趣或宠物题材,曾几何时,而今观众端起摄像机直面社会人生,提供时代的见证,又获得一种新的“话语权”。据悉,不久前杭州电视台也开办类似的栏目。可以预计,这种百姓直接参与新闻传播的势头,可谓方兴未艾。
三
新闻频道在运作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栏目编排既突出重点又合理有序,体现出较为周到的服务意识。
新闻频道在早晨、中午、晚间各主要时段均首播自办栏目。如早7点播出昨夜今晨最新的动态新闻《时事前哨》,中午首播《娱乐新闻网》,股市收盘后随即推出《财经新闻网》,晚18点开始依次播出《现场》、《自己故事自己拍》、《新闻故事》、《2000》、《时尚2000》、《每日拍案》,22点至午夜则首播《体育新闻网》及全天新闻要览的《新闻夜班车》。这样的编排同观众在不同时段对资讯的需求、收视心态相契合,也让不同生活习惯的观众群在不同时段可选看自己需要的栏目。
第二,栏目设置编排上的短小精悍和快节奏。
新闻频道所设置的栏目时间长度一般较短。除了《60分钟杂志》外,栏目的长度为30分钟的有5个,20分钟的6个,余下为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这种以短栏目为主的总体设置,加上错落有致的编排,使得整个频道形成一种明快、活跃多变而有序的信息流程,符合频道的方针以及观众对新闻频道的收视心理。
第三,各栏目一律实行主持人主播制,这是与国际电视播出惯例(如CNN)接轨的一个举措。
绝大多数栏目播出中,从提要、提示、导语、串联词、点评到画外配解说,均由主持人一贯到底,这样就将主持人置身于参与新闻事件、在娓娓道来之中与观众一道见证历史的位置之上,易于获得观众的交流感和认同感(当然还取决于编辑、主持人的运用语言的功力)。各栏目的主持人都体现了频道的共同风格,即在充分理解节目内容的基础上同观众进行亲切和诚挚的交流。
第四,注重栏目编排的优化组合。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关栏目经常采用两种编播手法进行重点处理:一是在栏目内采用“包裹式”编排来增大信息量。“包裹式”编排,又称为“连锁式”或“套装式”的编排。一般是由最新的突发的消息为由头,迅速整合相关的连锁反应、新闻背景、新闻分析、专访、评论和知识性的阐释等多种新闻手段来满足观众的知情欲和探究心需求,强化报道的深度,通过这种集约化的编排巧妙地实现组织、引导舆论的作用。犹如在战斗中运用多种武器,各显其能,自然比只用单一武器孤军作战更显神威。当然,“包裹”有大小之分,我认为,只要有上述三种体裁的组合即可称之为“包裹”。在《时事前哨》、《2000》、《现在中国》这几个天天瞩目国内外大事和热点新闻的栏目中几乎已形成“一日不可无包裹”的编播特色。二是遇到重大题材,继第一个栏目发布消息之后,在当天随后的其他栏目相互策应,优势互补,就这一主题,把文章做足。比如1999年7月11日早7点《时间前哨》播报中美女足决赛结果之后,《体育新闻网》评析中美双方战术、技术的得失,《论语》请嘉宾畅述女足精神,而晚上的《1999》栏目则播发了题为《中国的玫瑰,世界的玫瑰》的评述。同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签定之后,当晚新闻频道各有关栏目,也迅速作出反应。这些例证都充分显示频道化的整体优势。
第五,广泛开辟信息来源,并予以充分开掘、利用。
丰富的信息源是新闻频道实现大容量、快时效的前提。他们在本省进行自采的同时,还开辟了诸多的信息渠道:例如,1、同省内9个地、市台合作,为他们配备了部分数字化设备,可及时通过微波传送新闻素材;2、同省环保局,本台经济中心、体育中心合办《环保时刻》、《财经新闻网》和《体育新闻网》;3、从其他媒体获取第一手素材。比如,遇到报道国际重大事件之时,经常直接采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用长途电话录音代替图像解说。在省内请《海峡都市报》记者经常提供他们采访中所摄录的声像素材;4、订购或购买新华社等国内外节目制作机构所发行的栏目或节目。同时还分别从全国省级台和城市台新闻节目交换网中选稿。
面对上述纷至沓来的各路信息资源(自然还有大量的报刊和来自网上和观众的信息)新闻频道成立了阵容强大的信息中心,夜以继日专人值班,从中初选、编译可用资料,为各栏目制片人、责编快速提供大量的“情报”和“粮草弹药”,实现全频道资讯共享。这正是实现“更多、更快资讯和服务”可行性的重要保障。
第六、在设备上,新闻频道是大陆第一家全数字化的频道,在国际新闻编译和部分栏目编辑上实现无磁带操作,非线性编辑全在硬盘上完成,保证了编辑的准确、安全、灵便、高效和突发新闻迅速播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新闻频道在管理机制、节目质量考核、广告的品牌战略以及频道的整体包装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四
办新闻频道在国内电视业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福建台在这一年的实验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一个地域性的新闻频道,自然不能用CNN或国家台新闻频道的标准来苛求它。我以为值此承前启后的周年纪念之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找找“弱项”,并对频道今后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也许是频道领导层和全体同仁正在思索和谋划的“热点”。对此,本人怀揣冒昧在此提些商榷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就本人有限的观摩、访问与阅读的有关文字资料中,总的感觉新闻频道似乎还存在以下几个“弱项”,一是相对于一年来频道对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所建构的“传媒广场”而言,省内的报道面以及相关的言论、评论的数量、广度略嫌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占据应有的分量和比重。二是按照频道既定的“资讯”与“服务”并重的方针来考察,尽管播出过一批服务效果极好的节目,但直接定位于服务的栏目较少。诸如政策法律咨询、百姓当前生活中所急需的包括治安、交通、教育、市场管理、社会保障、理财、环保等方面的资讯,还有待进一步为观众提供更广泛而贴近的服务。三是现有的节目中,来自频道记者自采的节目比重较少;记者现场拍摄,提问与讲述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一状况使得报道的独家性、现场性乃至深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笔者之所以提出上述这些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个成熟的地域性新闻频道,为了保持同本地域目标受众的密接性和亲近性,在用自己的视点提供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的同时,还应成为报道与评说本省新闻的最权威机构之一。因为当今“目光四射”的观众确实关注“天下事”,也更关心“身边事”,帮助他们密切 望、监视周围社会的种种变动理所当然的是本省新闻频道应尽的义务。二、从新闻编播角度为观众提供切实的资讯服务,已越来越引起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重视。作为国内首家新闻频道,如何以其系统的优势,在新闻服务性栏目的定位以及与其他栏目有机配合方面,比综合频道新闻节目占有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权,可以率先实践并探索出成功的经验来。三、作为省级台办的频道,在“羽翼未丰”之时,不可能向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地区派驻记者或经常出动特派记者,因此国际、国内的主要新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主要是靠公共信号的“下载”与交换获得。对于这些素材当然可以作出具有本频道视点的独家报道,但毕竟不是独家新闻,因而往往也不可能成为首发的和权威的新闻。因此,为了更快更广地介入本省的新闻主战场,制作出自采的独家乃至权威的本省新闻,亟待发挥记者队伍的作用,提高记者的整体能力,当然,加强记者的作用,不可能只选择扩展队伍这一办法,当务之急是否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各地市台的骨干记者和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提供各类专稿,在近期内建立并完善一个全省新闻采集、传输的网络,直接为新闻频道的方针服务。
至于新闻频道中国际国内新闻的编播运作,也有待继续扩大与外国的、外省的电视媒体合作途径,及时获得专稿、特稿,或用演播室之间“双视窗”对接方式播出。北京、上海和广东3家电视台联合办了一年的栏目《城际特快》就是成功的例证。
福建台新闻频道在国内率先推出、茁壮成长的历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这支新组建的年轻队伍,正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深信在新世纪种种挑战和机遇面前,新闻频道一定能逐步解决征途中出现的新课题,办得更加成熟、完美。
注释:
①参见郭景哲《西方广播电视媒介加强对新闻节目初探》刊《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