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体温过低十分常见,由于忽视对体温的监测 ,术后可出现严重低温并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现就3例记录完整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24岁,左下腹痛及上腹痛伴频繁呕吐,烦燥8 h,以“左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拟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入室时患者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出,HR110次/min,呼吸24次/min。麻醉诱导前开放三条静脉,在ECG及CVP监护下行液体复苏。在30 min内输入全血4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平衡盐液2 000 ml,5%碳酸氢钠250 ml后血压上升至8/5.3 kPa。用氯胺酮50 mg,司可林60 mg,芬太尼0.1 mg静脉诱导插管,继以1%普鲁卡因和0.1%琥珀胆碱静脉滴注维持麻醉。切皮前BP 11/8 kPa,HR 180次/min。手术历时1.5 h,输血补液总量7 900 ml。术中应用纤维蛋白原200 mg,钾2.5 g,葡萄糖酸钙3.0 g。尿量1 300 ml。术后停止麻醉30 min患者意识未恢复,双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血气正常,血钾37.5 mmol/L,钠1 428.0 mmol/L,HCT 30%,肛温30.2℃。术中室温18~20℃,输入库血温度4℃,液体温度18℃。经空调提高室温和患者物理体温,术后2 h 患者体温升高达32.5℃,意识恢复,BP 14.6/10 kPa,HR 130次/min。术后4 h患者体温35.8℃,神志清楚,自主呼吸满意,循环稳定,拔管送回病房,术后随访2 d无并发症。
例2,女,29岁,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在全麻下行择期肿瘤切除术。术前体温36.5℃,BP 24/12 kPa, HR90次/min。术中持续滴注苄胺唑啉维持血压在19/12 kPa左右。术中循环基本稳定,手术经过顺利。手术历时2.5 h,术中输血800 ml,输液200 ml。术后30 min仍无意识及自主呼吸,且对氨茶碱,丙烯吗啡和新斯的明无反应,此时发现鼻咽温度33℃,室温16.5℃。术中输入库血温度4~6℃,液体温度为19℃。经物理复温,术后4 h体温升至35℃时,患者意识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满意,循环稳定,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术后恢复好。
例3,男,63岁。左上肺癌,在全麻下行择期肺叶切除术,术前体温36.4℃,BP 21/13 kPa,HR 80次/min。术中处理肺门时因静脉损伤大失血,血压突然下降至12/10kPa,HR 85次/min。快速输入库血2 000 ml,血压维持在17/12kPa,手术历时3 h,其输血补液3 500 ml,尿量800 ml。术毕血压20/12kPa,HR 70次/min,Hb117 g/L,停止麻醉后30 min患者仍无意识和自主呼吸,发现鼻咽温度33℃,室温20℃,即行物理升温。术后3 h患者体温升至35.5℃,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带气管导管回ICU病房。
2 讨论
手术患者的年龄、麻醉药物的使用、手术室的温度、休克和大量输液是导致术中低温的常见原因[1]。在常规手术室环境下(22℃)老年及全麻技术的应用极易导致术中体温降低,而在温暖的手术环境中(25℃)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对体温影响较小[2],说明术中低体温主要与室温过低有关。本组3例患者均发现是在过低室温(16~20℃)和全麻下手术,并均有休克和大量输液复苏过程,而且1例为63岁老年患者,1例持续应用扩管药。由于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发生低温,而扩管药的使用可使外周血管扩张,加速机体热量散失,因此我们认为上述病例术后体温过低是由于室温过低及其它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术中体温过低可导致许多生理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凝血障碍,意识水平变化等。本组3例患者均未监 测体温,只在术后因不明原因苏醒延迟而意外发现低温,并通过复温处理,逐渐苏醒,说明术后体温过低可能是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老年和危重手术患者,特别是短时间大量输液或应用扩管药的患者,不仅应注意加强术中常规体温监测,保持术中温暖的环境,注意液体预温,还应熟悉与体温过低有关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主编.当代麻醉与复苏.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485~493
2 Frank S M,Beattie C,Christopherson, et al. Epidural versus general anesthesia, ambient operating room temperature and patient age as predictors of inadvertent hypothermia. Anesthesiology, 1992,77(2):25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