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报道32例经证实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行肝动脉插管,用碘化油、明胶海绵进行肿瘤栓塞治疗。可见肿瘤内碘油沉积,达到肿瘤血管闭塞,瘤体缩小,纤维化的目的。并对其治疗机理和疗效、X线征象和瘤体纤维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肝脏; 海绵状血管瘤; 碘化油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是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CHL的治疗方法很多,现就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的32例患者进行碘化油加用明胶海绵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一58岁,平均39.2岁。全部经B超、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肝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瘤体最大直径为11.5cm,最小1.4cm;单个病灶15例,两个以上病灶17例;病灶在肝左叶4例,右叶18例,两叶均有11例。全部病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功能均属正常范围。
二、栓塞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常规行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诊断证实后,将导管置入CHL供血支血管或肝固有动脉,在电视透视监视下,用40%碘化油以1:l比例加入60%复方泛影葡胺,反复抽吸制成乳剂,经导管缓慢注入,直至CHL被碘化油充分填充。其中有3例加入明胶海绵 3mmX10mm碎块,每支供血血管用3块,加用稀释过的60%泛影葡胺,用5ml注射器抽吸后,经导管快速注入。栓塞后,常规摄肝区单片,部分患者再次行腹腔动脉造影,了解栓塞情况。本组中栓塞1次者27例,2次者5例。两次间隔时间约l-3个月。
三、随访
随访病例23人,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随访期内患者全部存活。
结 果
一、CHL的柱塞情况
碘化油沿供血动脉流人并沉积于瘤体内,这是由于CHL是由肝末梢动脉扩张的薄壁血管或血窦组成,其血流缓慢,以至90%以上碘化油容易沉积于CHL内,勾画出肿瘤的形态,呈湖或池样改变,且沿瘤周向中央集聚,瘤体有皱缩现象。瘤周围肝动脉分支中碘化油很快被清除。有3例患者行碘化油栓塞后,加用明胶海绵碎块栓塞,在透视下观察,部分患者栓塞后再次行腹腔动脉造影,可见肿瘤供血血管中断、阻塞或血流缓慢,造影剂不再或仅少量缓慢进入肿瘤内。
术后定期行肝区平片或透视,可见碘化油在CHL内聚积停留,其存留时间可达3-8周。
二、疗效观察
全部患者术后经B超定期复查。结果碘化油栓塞术后,大部分病例瘤体明显缩小,瘤体最大直径平均缩小67.3%,其中缩小达80%以上者12例,大于50%者14例,缩小不足50%者4例,有2例无明显缩小,主要可能是瘤体较大,而碘化油用量不足,栓塞不足较瘤体的一半所致。
10例患者术后l-2个月行肝CT检查,CT平扫可见CHL部位有碘化油残留呈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其密度增高不明显。其CT图像肿瘤直径比术前缩小大于50%者9例。不足50%者1例。有3例于栓塞术后l-3个月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见肿瘤病灶明显缩小,病灶处血管缩小,部分肿瘤供血中断。
三、术后病理改变
有2例患者分别于栓塞术后3周和6周行CHL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质地较硬,切面血管
减少,间质增多。镜下肿瘤内血栓形成、机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四、栓塞后反应
常见反应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发热体温多为37.8-38.3℃,5-8天恢复正常。
讨 论
一、CHL的治疗价值和目的
由于CHL是一种良性肿瘤,病程长,发展慢,大多无自觉症状,患者多不愿手术治疗,但生长较大的CHL,自发或外伤破裂出血的机会多,因而必须治疗。因CHL无转移征象,治疗的目的只是终止其生长,使瘤体缩小,促其纤维化,治疗的目的消除破裂出血的可能。
二、碘化油治疗机理和效果
CHL是由肝末梢动脉扩张的薄壁血管和血窦组成,与门静脉无关,且无动静脉瘘现象。碘化油可选择性地沉积于CHL内,填塞充分,存留时间长,病理示瘤内炎症反应和肝汇管区的非特异炎症,同时碘化油对血管壁刺激导致血栓形成、机化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本组结果表明,CHL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明显缩小,并发症少,为多数患者乐意接受,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