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蓮宗又稱淨土宗,「蓮宗」一詞是中國自廬山慧遠大師創立蓮社,而演變出來的名稱;「淨土宗」一詞則是近代由日本傳到中國。1 中國蓮宗的歷代祖師乃由後人所追尊,至民國廿九年(1940)共確立出十三位,其法號及順位為:初祖廬山慧遠(334-416)、二祖光明善導(613〔618?〕-681)、三祖般舟承遠(712-802)、四祖竹林法照(生卒年不詳)、五祖烏龍少康(?-805)、六祖永明延壽(904-975)、七祖昭慶省常(959-1020)、八祖 雲棲袾宏(1532-1612)、九祖靈峰智旭(1599-1655)、十祖普仁行策(1626-1682)、十一祖梵天省庵(1686-1734)、十二祖資福徹悟(1740-1810)、十三祖靈巖印光(1861-1940)2 。此十三祖說自1940年以來,通行於中國佛教界,在大陸、香港及臺灣等地區流通一本名為《蓮宗十三祖傳略》的小冊子,便是以此說為根據,將這十三位祖師的傳略彙集成冊。此小冊子曾由上海佛學書局、香港佛經流通處、臺灣各淨宗學會及各大經書印送處等多次印行流通,影響所及,使蓮宗十三祖說廣為流傳。然而,在確立出這十三位祖師之前,宋代以降曾有許多的立祖說,意見分歧。以下試就歷代的立祖說過程及立祖說所產生之諸疑問等兩項議題,作出說明。
一、宋以降的立祖說簡介
蓮宗祖師的祖統安立經過頗為複雜,各家之說不盡相同。首先提出立祖說的是南宋(1127-1279)石芝宗曉(1151-1214),其《樂邦文類》以廬山慧遠為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及長蘆宗賾(生卒年不詳)等五人繼之,共立六祖。3 後來四明志磐(生卒年不詳)在其《佛祖統紀》裏改立了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為蓮宗七祖,4 他-與宗曉所選的不同地方,乃多出承遠、延壽,而除去宗賾。自此以後,時有祖師的安立說出現。明代(1638-1644)庵蘧大佑(1334-1407)的《淨土指歸集》及正寂(生卒年不詳)的《淨土生無生論註》列有八祖,5 與正寂同時的受教(幽溪傳燈的法孫,生卒年不詳)在其《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裏列有七祖,6 清代(1644-1911)瑞璋(生卒年不詳)所輯的《西舫彙征》列有九祖,7 清中葉悟開(?-1830)的《蓮宗九祖傳略》亦列有九祖,8 清末楊仁山(1837-1911)的〈十宗略說〉列有六祖,9 近代印光大師的〈蓮宗十二祖讚頌〉列有十二祖,10 以及蘇州靈巖山寺刊行的《念誦儀規》列有十三祖。11 今綜合上述各家所立的祖序,列一表格如次:
| 樂邦文類 | 佛祖統紀 | 淨土指歸集 | 生無生論註 | 生無生 親聞記 | 西舫彙征 | 蓮宗九祖傳略 | 十宗略說 | 蓮宗十二祖讚頌 | 靈巖山念誦儀規 |
初 祖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慧遠 |
二 祖 | 善導 | 善導 | 善導 | 善導 | 善導 | 善導 | 善導 | 曇鸞 | 善導 | 善導 |
三 祖 | 法照 | 承遠 | 承遠 | 承遠 | 承遠 | 承遠 | 承遠 | 道綽 | 承遠 | 承遠 |
四 祖 | 少康 | 法照 | 法照 | 法照 | 法照 | 法照 | 法照 | 善導 | 法照 | 法照 |
五 祖 | 省常 | 少康 | 少康 | 少康 | 少康 | 少康 | 少康 | 延壽 | 少康 | 少康 |
六 祖 | 宗賾 | 延壽 | 延壽 | 延壽 | 延壽 | 延壽 | 延壽 | 蓮池 | 延壽 | 延壽 |
七 祖 | | 省常 | 省常 | 省常 | 省常 | 省常 | 省常 | | 省常 | 省常 |
八 祖 | | | 宗賾 | 宗賾 | | 宗賾 | 蓮池 | | 蓮池 | 蓮池 |
九 祖 | | | | | | 蓮池 | 省庵 | | 蕅 益 | 蕅 益 |
十 祖 | | | | | | | | | 行 策 | 行 策 |
十一祖 | | | | | | | | | 省 庵 | 省 庵 |
十二祖 | | | | | | | | | 徹 悟 | 徹 悟 |
十三祖 | | | | | | | | | | 印 光 |
二、歷代立祖說釋疑
首先,據上表得知,自《佛祖統紀》之後,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前七祖的變動不大,只有宗賾的祖位不穩固,時被列入,時被剔除,例如大佑、正寂及瑞璋將之列為第八祖,而受教、悟開、楊仁山以及印光則未將之置於祖位。其原因可能與曇鸞(476-542)、道綽(562-645)不被列為蓮宗祖師的情形一樣。演培法師(1916-)〈曇鸞與道綽〉一文指出,曇鸞與道綽未被列入淨土祖師,「有點不大理解」、「有點想不通」。12 他的老師印順法師(1906-)便在此文的〈後記〉裏說明:由於曇鸞與道綽的主張僅強調念佛即得往生,對於戒定慧的修持未加以簡別,因此缺點,所以宗曉未將他們列入祖師之列。13 此外,楊仁山的〈十宗略說〉將曇鸞、道綽列入祖位,跟日本淨土宗創立者源空(號法然、1133-1212)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和少康等,作為日本淨土宗五祖的說法大致相同。楊居士的見解與他個人接觸日人及吸收其學說有關。雖然楊居士晚年極力反對源空弟子親鸞(1173-1262)倡導的淨土真宗,14 但楊居士的祖系說法跟中國傳統不太一致,而接近日人看法。因此他列入曇鸞、道綽。
第二,何時何人始立蓮池為八祖,已不得而知,一般說法是蓮池圓寂後,由其弟子所推尊。不過據資料顯示,蓮池被普遍接受為八祖,應是清初的事。因為明末正寂的《淨土生無生論註》及受教的《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皆未列入蓮池。至清初俞行敏(生卒年不詳)的《淨土全書》(康熙三年〔1664〕成書)才明言蓮池為八祖。15 至清道光(1821-1850)年間,悟開的《蓮宗九祖傳略》,亦將蓮池列為八祖,16 後來印光即採用此說(詳下文)。悟開另加推省庵為九祖,17 這是省庵被列為祖師的最早文獻。18
第三,蕅益及徹悟二人被追尊的時間很晚,以下分兩點說明:
1)丁福保(1874-1952)曾讚譽印光為繼省庵之後,得以推為蓮宗第一人。當時印光回信說:「何得以省庵之後,推為第一。使光(自稱)能為省庵提鞋,當不致搬弄出此種過活,況曰文章奪過乎哉!……閣下愛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須知省庵之後,有大高人,其過與否,不敢以凡情妄斷,當在比肩齊驅之列,其學問、見地、操持、德業,絕無稍遜者,徹悟禪師也。蓮宗十祖,當之無愧。光尚不敢謂為後裔,況曰同列乎哉!」19 據該信內容推斷,印光寫此信時仍住於法雨寺,20 所以說,至少在民國十七年(1928)以前,蕅益、徹悟尚未被視為蓮宗祖師。因當時印光尚認為徹悟可以繼省庵之後,被推為第十祖。
2)印光在民國廿一年(1932)底,在給信徒的信中仍說省庵是蓮宗九祖。21 此亦可說明印光在此之前,仍依照悟開的九祖說,尚未視蕅益、徹悟為蓮宗祖師。
第四,行策被印光確立為祖師的時間應於民國廿七(1938)、廿八(1939)年之間。今據兩條線索加以說明:
1)清乾隆年間(1736-1795),彭際清(1740-1796)命其姪彭希涑(1760-1793)編纂《淨土聖賢錄》(1783年成書),其中共收入五百餘傳。至道光(1821-1850)末年,胡珽(生卒年不詳)又輯乾隆以後往生者一百六十餘傳,名為《淨土聖賢錄續編》。民國廿二年(1933),印光命其弟子德森(1883-1962)輯咸豐(1851-1861)以後往生者近二百三十傳,名為《淨土聖賢錄三編》。以上三本聖賢錄經印光修改訂正之後,於民國廿二年合訂出版流通。22 此版本的目錄,曾在各祖師的名下以小字標列祖序,其情形如下:
《淨土聖賢錄》 :卷二,晉慧遠(其下小字註明:蓮宗初祖)
〃 :卷二,唐善導(〃 〃 :蓮宗二祖)
〃 :卷三,唐承遠(〃 〃 :蓮宗三祖)
〃 :卷三,唐法照(〃 〃 :蓮宗四祖)
〃 :卷三,唐少康(〃 〃 :蓮宗五祖)
〃 :卷三,宋延壽(〃 〃 :蓮宗六祖)
〃 :卷三,宋省常(〃 〃 :蓮宗七祖)
〃 :卷五,明袾宏(〃 〃 :蓮宗八祖)
〃 :卷六,清智旭(〃 〃 :蓮宗九祖)
〃 :卷六,清行策(其下無小字註明祖序)
〃 :卷六,清實賢(其下小字註明:蓮宗十祖)
《淨土聖賢錄續編》 :卷一,清際醒(〃 〃 :蓮宗十一祖)23
以上小字標示蓮宗祖序,是印光的意思,24 因此可以得知,至民國廿二年印光心中的諸祖人選還只有十一位,行策尚未入祖師位。但蕅益及徹悟(際醒),已被選入。
2)印光的《文鈔》裏收有〈淨土宗祖堂讚〉一文,標明作於民國廿七年(1938),25 另又收有〈蓮宗十二祖讚頌〉,26 雖未標明作於何年,但從印光寫給張覺明的信,可推知此讚頌撰於民國廿七年底至廿八年初之間。27 由此看來,印光確立十二祖的時間應在1938~1939年之間。印光在給張覺明的信中明言:「十二祖,即世稱蓮宗九祖,於八祖蓮池大師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思齊(實)賢九祖為十一祖,下又添徹悟禪師為十二祖。」28 這裏所謂的「世稱蓮宗九祖」即上文所述,以悟開《蓮宗九祖傳略》所選之九祖為依據。而「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所言,即明確表述出行策(截流)祖位的確立。
第五,印光立蕅益為蓮宗九祖曾遭受到質疑,提出質疑的聖嚴法師(1930-)說:「目前,中國佛教界傳行的十三祖說,其排行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宗賾、袾宏(蓮池)、智旭(蕅益)、省庵、際醒(徹悟)、印光。事實上,智旭已是第十代祖師。假定依從《佛祖統紀》和《生無生論註》,以及《九祖傳略》的主張,而把宗賾剔除,那麼,智旭就可以做為第九祖了。」29 但此質疑自身有些問題。首先,聖嚴所列的十三位祖師,不知根據何處,現今通行的蓮宗十三位祖師應如本文前言一節所示,聖嚴少列了行策,且增列了宗賾。而且聖嚴為了將蕅益往前推為九祖,遂將宗賾剔除,但宗賾一經剔除,就只剩十二位祖師而已,此乃其失察之處。再者,蕅益是否應為九祖恐怕不是聖嚴論述的重點所在,其要旨乃為了推翻弘一(1880-1941)所言「清蓮宗九祖非天台宗下智旭大師」一語裏的「非天台宗下」的說法。30 他說:「據智旭〈儒釋宗傳竊議〉的記載,淨土教的祖師,與此有相當地不同,是即:慧遠、智顗(538-597)、遵式(964-1032)、飛錫(生卒年不詳)、唯則(?-1354)、梵琦(1296-1370)、妙(生卒年不詳)、傳燈(生卒年不詳)、袾宏、德清(1546-1623)等的十二位,我想這可能是依思想與著作為準據,加以挑選出來,如果是非常仰慕智旭淨土思想的人,就把智旭安置為第九祖,著實而言,這種做法也不能算是很妥當。」31 這應是聖嚴法師主要的反駁理由。但是,蕅益以思想跟著作為立祖根據,只是蕅益本人的見解,與他人立蕅益為蓮宗祖師並無衝突。況且歷代的祖統說一直在變動,各人的立祖觀點常不同。弘一的立祖觀念是依據印光而來,32 可視為近代修持淨土法門者的一種觀點。
此外,蕅益是否確屬於天台宗門?屬天台宗是否即不可被立為蓮宗祖師?這是可爭議的。聖嚴法師曾評論蕅益說:「(蕅益)智旭之所以把念佛法門,擺在一切法門之上,……因此,即使沒有《天台止觀》,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他認為這才是一切法門的首要,我們應該把這件事,看作是智旭信仰佛教的最後結晶。」33 又云:「所謂橫出三界的勝異方便,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稱名念佛』。而豎出三界的念佛三昧,是依禪觀的自力修行,而漸次斷滅三惑煩惱,從而感得三身四土的。至於橫出三界的『稱名念佛』,是依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被接引往生至極樂世界。……在智旭本身,雖亦致力於念佛三昧的鼓吹,但在五十歲以前,他是以禪、教、律合一的立場來主張的,到了晚年,他於淨土教的色彩,則更超濃厚,完全是獻身於他力往生的橫出三界的勝異方便。」34 據聖嚴法師對蕅益的研究結果顯示,蕅益愈到晚年愈注重持名念佛,甚至獻身於此。既然如此,印光列蕅益為蓮宗祖師,是非常恰當的。而且,聖嚴法師亦自言,蕅益的思想基礎不是以《法華經》為中心,他只是採用天台教觀的方法來註釋經論,以呈現自身的思想面貌,因此不可判屬蕅益為天台宗門。35 基此,弘一所言的「清蓮宗九祖非天台宗下智旭大師」一語甚為的當,蕅益被列入蓮宗祖位,是無須質疑的。
另外,日人牧田諦亮(1912-)認為志磐《佛祖統紀》所立的「蓮社七祖」,頗能傳承善導持名念佛的教法,八祖雲棲、九祖蕅益則未必如是。而十三祖的印光最能堅持承繼善導的教法。36 印光的確最重持名念佛,不過吾人須知,在印光眼裏,蕅益也是真正持名念佛的繼承與發揚者。印光對蕅益的著作與思想非常瞭解,於詮釋持名念佛時常引用蕅益的說法,除了徹悟外,最受印光重視與尊敬的就是蕅益了。
第六,印光如何被立為祖師?印光被立為祖師的經過非常簡單,他住世時四眾弟子便常將他與蓮宗諸祖並論,37 譽他為「當代淨宗泰斗」、38 「淨土宗匠」,39 或尊他為省庵之後的第一人。 40印光圓寂不久,福建的楊石蓀旋及倡議尊印光為蓮宗第十三祖,41 此議獲得絕大多數人的同意。因此,印光的祖師地位就此確立。但當時亦有不同的意見,曾有人向李炳南(1889-1986)提問:「印光大師往生後列為蓮宗十三祖,此事乃係暫時性,尚未確定,未確定之緣由,蓋因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高僧虛雲大師,及圓瑛大師尚未圓寂,須俟二位高僧往生後,佛教會方能作最後之決定。」而李居士的回答是:「名分已定,人心已歸,豈能朝三暮四,隨意變更。況虛公為當代禪德,自有其本宗地位,瑛師禪淨雙修,如紫柏、憨山諸師相同,後人自然奉之為祖,但不必定以數字相承而別也。」42 有此提問,表示當時尚有不同的意見存在,然印光的祖位最後還是被公認而確立下來。另外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道源長老(1900-1988)曾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推舉慈舟法師(1877-1958)為蓮宗十四祖, 43但此提議未能得到教界首肯。又毛凌雲(1910-)居士亦曾呼籲淨宗四眾,奉道源法師為蓮宗第十四祖,44 亦未被廣泛認可。從以上兩例得知,欲被立為祖師,必經大眾檢證,才會被接受。
在推尊印光為十三祖的諸大德中,太虛(1889-1947)的說法最具代表性。他在〈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中指出:
師(指印光)志行純篤,風致剛健,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45
太虛與印光交往頗深,46 對印光認識深刻,故其尊崇印光「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絕非一般交際應酬的話。而且,太虛此文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秋,離印光圓寂已有三載,事經三年之後太虛仍肯定印光的祖師地位,足見印光的祖位得到教內一致的認同。
三、結語
自從石芝宗曉的《樂邦文類》立下蓮宗六祖後,陸續有人為有貢獻的大師立祖,直到今日,形成蓮宗十三祖說。民國廿八年之前,八~十二祖的祖位及人選還處於相當混亂的情況,最後經印光確立而成定局。印光圓寂之際,其弟子旋尊他為第十三祖,可見現行的蓮宗十三祖說乃於民國廿九年(印光圓寂之年)確立。
再者,這十三位祖師彼此未必具有師承關係,例如二祖善導遠離初祖慧遠兩百年,善導的淨土思想繼承曇鸞、道綽,與慧遠風貌有別;七祖省常往生於公元1020年,八祖蓮池卻在公元1532年才誕生,中間隔了五百年。足見淨土宗的立祖目的是為了崇敬有功之大師,令後人產生儆仰,激勵上進,跟其他宗派(如禪宗、天台)師生間之傳承,意味不同。
[注]
1 參閱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第2章,頁85。
2 參閱釋妙真、釋德森編,釋印光監訂:《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1967年,影印蘇州靈巖山寺藏版〕,頁175-189。
3 參閱宋.釋宗曉:《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冊,卷3 ,〈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頁192下-193下。
4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卷26,〈淨土立教志〉,頁260下。按:據志磐的說法,列此七祖是依照宗曉的意見而來,他說:「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立為七祖,今故遵之,以為淨土教門之師法焉。」(同上,頁260下)其實,宗曉所立者僅六人,志磐這裏所說「立為七祖,今故遵之」的意思可能是說,自己依遵宗曉「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之意,來確立淨宗諸祖,讓後世修淨土法門的學人有所師法。所以自己選出了七位祖師。
5 參閱明.釋大佑:《淨土指歸集》,《續藏經》,第108冊,卷上,〈原教門第一〉,頁60下;明.釋正寂:《淨土生無生論註》,《續藏經》,第109冊,頁2下。
6 參閱明.釋受教:《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續藏經》,第109冊,頁20上-下。
7 清.釋瑞璋:《西舫彙征》,《續藏經》,第135冊,所立各祖出現頁碼如次:始祖慧遠,頁235下;二祖善導,頁240下;三祖承遠,頁241下;四祖法照,頁242下;五祖少康,頁242下;六祖延壽,頁244下;七祖省常,頁245上;八祖宗賾,頁246下;九祖蓮池,頁250下。
8 參閱清.釋悟開:《蓮宗九祖傳略》〔臺灣:觀照佛經書印贈處,1995年,影印江北法藏寺刻經處刊行於民國十六年(1927)的版本〕。按:此書名為《蓮宗十祖傳略》,因後人於悟開所述之九祖後,又加入徹悟為第十祖。法藏寺刻經處的釋了因曾在〈跋〉文中說明了加入的原因(頁72)。又可參閱蘇晉仁:〈佛教傳記綜述〉,載《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1期,頁1-28,尤其頁15。
9 參閱清.楊仁山:〈十宗略說〉,《楊仁山居士遺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頁108。
10 參閱釋印光:〈蓮宗十二祖讚頌〉,《印光大師全集》〔台北:佛教書局,1991年〕,第二冊(按:《印光大師全集》共七冊,以下如引用第一冊則簡稱《全1》,第二冊簡稱《全2》,第三、四……七冊,以此類推),頁1323-27。
11 《靈巖山寺念誦儀規》,〈蓮宗十三祖寂日上供儀〉,頁175-189。
12 參閱釋演培:〈曇鸞與道綽〉,載張曼濤主編:《淨土宗史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227-237,尤其頁227、235。
13 同上註,頁237-38。
14 參閱藍吉富:〈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載《楊仁山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頁7-33,尤其頁21-24。
15 清.俞行敏的《淨土全書》曾云:「明蓮池大師,……世稱蓮宗八祖。」(《續藏經》,第109冊,頁232下-233上)可見蓮池已於清初被普遍接受為蓮宗八祖。但前引釋瑞璋的《西舫彙征》則以蓮池為九祖,其原因即多出宗賾,蓮池因而退居九祖。不論居於第幾順位,蓮池列入祖位已成當時的共識。
16 參閱清.釋悟開,前引書,頁38-42。
17 參閱清.釋悟開,前引書,頁42-63。
18 參閱清.張悟基:〈省菴法師語錄.序〉,載《省菴法師語錄》,《續藏經》,第109冊,卷上,頁295下;清.陳悟候:〈省菴法師語錄.序〉,載《省菴法師語錄》,《續藏經》,第109冊,卷上,頁295下-296上;貝墉:〈省菴法師語錄.跋〉,載《省菴法師語錄》,《續藏經》,第109冊,卷下,頁322上。上舉三例皆提及悟開《蓮宗九祖傳略》將省菴列入祖位。足見省菴被悟開列入祖位一事受到普遍認可,尤其尊崇省菴之信徒更是重視悟開此舉。另外須注意的是悟開非常重視省庵,在其所著《念佛百問》,第72條答問,云:「事求簡約,為功必深。泛濫多歧,有名無實。今佛門中……,則永明壽禪師、蓮池大師、省庵法師,三人而已。」(《續藏經》,第109冊,頁405下)又第56條答問,云:「龍舒校本,遺漏發菩提心句,雲栖(棲)正之,省庵法師諄諄於此。作《勸發菩提心文》,極為懇切。」(同上,頁404下)。
19 釋印光:〈復丁福保居士書(二)〉,《全3上》,頁83。
20 此信言及諸居士捐贈淨資,廣印《印光法師文鈔》以施贈,曾言:「昨已與(張)雲雷函,令為光(自稱)印五百部《文鈔》。……今日法雨(寺)有開祥大師至申,令交雲雷洋一百圓。」(同上註,頁84)據此得知印光仍住於普陀法雨寺,他於1928年才離開法雨寺,移錫上海太平寺,據此推斷,此信寫於1928年以前。
21 參閱釋印光:〈復周善昌居士書四〉,《印光法師文鈔三編》〔羅鴻濤編,台中:台中蓮社,1992年,以下簡稱《三編》〕,頁181。文中有云:「明道師死,弘化社亦歸光(自稱)主持。……賢即蓮宗九祖思齊實賢(省庵)大師。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好極。……」按:明道法師死於廿一年十月十九日(參閱《三編》,頁206),此時印光尚認為省庵是九祖,可見此時蕅益、徹悟等也仍未被印光確立為祖師。
22 參閱釋印光:〈淨土聖賢錄序〉,《全2》,頁1171;釋德森:〈淨土聖賢錄.緣起說明〉,載《淨土聖賢錄(合編本)》〔高雄:高雄淨宗學會,1993年〕,頁469-70。
23 參閱《淨土聖賢錄(合編本)》,頁11-14、17。
24 收入《續藏經》的版本沒有這些字樣(參閱《淨土聖賢錄》,《續藏經》,第135冊,頁96上-97上;《淨土聖賢錄續編》,《續藏經》,第135冊,頁194下)聖嚴法師曾說日人小笠原宣秀(1903-?)的《中國近世淨土教史?研究》提到《淨土聖賢錄》以蕅益為蓮社九祖,但經他詳查《淨土聖賢錄》之後,看不出有何具體證據(參閱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159)實則,聖嚴法師查的是《續藏經》的版本,而小笠原宣秀根據的可能是印光修訂後的合編本。
25 參閱釋印光:〈淨土宗祖堂讚〉,《全2》,頁1323。
26 釋印光:〈蓮宗十二祖讚頌〉,《全2》,頁1323-27。
27 參閱釋印光:〈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七〉,《三編》,頁510。
28 釋印光:〈復張覺明女居士書十〉,《三編》,頁514。
29 釋聖嚴,前引書,頁161。
30 弘一著有《蕅益大師年譜》一書,其首頁刊印蕅益畫像,並於畫像旁載「清蓮宗九祖非天台宗下智旭大師」的題款,且畫像下有〈蓮宗九祖頌〉一偈(參閱蔡念生編:《弘一大師法集(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無出版日期〕,頁1081),此說不為聖嚴所贊同(參閱釋聖嚴,前引書,頁161)。
31 釋聖嚴,前引書,頁161。
32 因為弘一《蕅益大師年譜》頁前採用之畫像乃印光請張覺明所畫(參閱釋印光:〈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七〉,《三編》,頁510-11;〈與張覺明女居士書十〉,前引書,頁514-15;〈復張覺明女居士書十一〉,前引書,頁515),而〈蓮宗九祖頌〉乃印光於民國廿八年(1939)所作(參閱《全2》,頁1326)。
33 釋聖嚴,前引書,頁99。
34 釋聖嚴,前引書,頁443-44。
35 釋聖嚴,前引書,〈自序〉。
36 參閱牧田諦亮:〈善導大師と中國淨土教〉,載氏著:《中國佛教史研究(一)》〔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頁319-371,尤其〈蓮宗七祖.蓮宗十三祖〉一節,頁350-366。
37 參閱釋印光:〈復李德明居士書二〉,《全2》,頁962;〈與魏梅蓀居士書十六〉,《全2》,頁1036。
38 釋印光:〈復聖照居士書〉,《全3上》,頁211。
39 釋印光:〈復陳其昌居士書〉,《全2》,頁956。
40 釋印光:〈復丁福保居士書(二)〉,《全3上》,頁83。
41 參閱楊石蓀:〈擬尊靈巖大師為蓮宗第十三祖議〉,載《全5》,頁2491-92。
42 李炳南:《佛學問答類編》,收入《淨土叢書(十五)》〔台北:台灣印經處,1981年〕,頁624。
43 參閱釋道源:〈淨土宗與佛教之世界化〉,載張曼濤主編:《淨土思想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329-336,尤其頁330-333。
44 參閱毛凌雲:〈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載《獅子吼》,第27卷第8期,1988年8月,頁18-19。
45 釋太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載《全7》,頁 4。
46 參閱同上註,文中自述與印光的交往情形(頁4);夏金華:〈印光與虛雲、太虛和弘一的交往〉,載《內明》,第288期,1996年3月,頁34-37,尤其頁36-37;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收入氏著《妙雲集(中編之六)》〔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頁2-3、38、47-48、73-74。
【徵引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毛凌雲:〈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載《獅子吼》,第27卷第8期,1988年8月,頁18-19。
李炳南:《佛學問答類編》,收入《淨土叢書(十五)》,台北:台灣印經處,1981年。
牧田諦亮:〈善導大師と中國淨土教〉,載氏著:《中國佛教史研究(一)》,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頁319-371。
俞行敏:《淨土全書》,《續藏經》,第109冊。
夏金華:〈印光與虛雲、太虛和弘一的交往〉,載《內明》,第288期,1996年3月,頁34-37。
彭希涑、胡珽、釋德森等:《淨土聖賢錄(合編本)》,高雄:高雄淨宗學會,1993年。
彭希涑:《淨土聖賢錄》,《續藏經》,第135冊。
楊仁山:《楊仁山居士遺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楊石蓀:〈擬尊靈巖大師為蓮宗第十三祖議〉,載《印光大師全集》,第五冊,頁2491-92。
藍吉富:〈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載《楊仁山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頁7-33。
蘇晉仁:〈佛教傳記綜述〉,載《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1期,頁1-28。
釋大佑:《淨土指歸集》,《續藏經》,第108冊。
釋太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載《全印光大師全集》,第七冊,頁4-5。
釋弘一著,蔡念生編:《弘一大師法集(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無出版日期。
釋正寂:《淨土生無生論註》,《續藏經》,第109冊。
釋印光著,羅鴻濤編:《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台中:台中蓮社,1992年。
釋印光著,釋廣定編:《印光大師全集》,台北:佛教書局,1991年。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收入氏著《妙雲集(中編之六)》,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妙真、釋德森編,釋印光監訂:《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1967年,影印蘇州靈巖山寺藏版。
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
釋受教:《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續藏經》,第109冊。
釋宗曉:《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冊。
釋省菴:《省菴法師語錄》,《續藏經》,第109冊。
釋悟開:《念佛百問》,《續藏經》,第109冊。
釋悟開:《蓮宗九祖傳略》,臺灣:觀照佛經書印贈處,1995年,影印江北法藏寺刻經處刊行於民國十六年(1927)的版本。
釋瑞璋:《西舫彙征》,《續藏經》,第135冊。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釋道源:〈淨土宗與佛教之世界化〉,載張曼濤主編:《淨土思想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329-336。
釋演培:〈曇鸞與道綽〉,載張曼濤主編:《淨土宗史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22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