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王朝》到《康熙王朝》再到《梦断紫京城》,“清宫戏”热播不止。据悉,不但普通的电视观众对那段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而且“清宫戏”所反 映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故事也引起了有关领导层的重视。近期一系列有针对性的 讲座不断面世,比如“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第二期讲的就是康雍 盛世;再比如广州举行的第一期“广州讲坛”的主题,也是康雍乾盛世的强盛、 盛世的沉沦。历史上的康熙、雍正、乾隆、和王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今
天的人们为什么对这段历史这么感兴趣?为此,时讯记者采访了被学界誉为“清史研究第一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市文化馆馆长、我国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
清宫戏唤起了人们对现实的联想中国在“康雍乾”时肯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国家,人口有三万万(英国当时1600万人口,法国2800万人口,全世界九亿人口 ),手工业(大机器工业还没开始)是当时世界的32%%,外国人来做生意,中国 绝对贸易顺差。汉朝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八九十年间的盛世可以养活六千万人; 唐朝贞观到武则天唐明皇时,能生产八千万人的粮食(唐明皇人口最多时是八千 万);而康雍乾盛世则在养活着当时世界1/3的人口!清朝一方面重视水利,对黄河、永定河、淮河治理不遗余力;大力推广高产的作物如红薯、白薯、花生、玉 米等,这些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在清朝康雍乾三朝开始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另一 方面大面积地开垦原来游牧业为主的边疆和沈阳以北的原始森林。产量是大大提 高,但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生态环境从那时起开始恶化。
戴老本身是研究清史的专家,当然也对清宫戏感兴趣,但由于太忙只是大致 看完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看的不多。《康熙王朝》的轮廓是按历史来 写,有的确有其事,有的没有,有的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如电视剧里康熙把女儿 许配给葛尔丹,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康熙的最大敌人就是葛尔丹,怎么会把自己 的女儿许配给他呢?戴教授主张,历史和历史剧不是一回事,历史剧可以生发虚 构想象,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了,像历史教科书那样的不行;但按历史来说,虚 构的部分大的方面总体方向不应该违背历史真实,有细小地方违背历史真相,应 该是历史剧范围之内允许的历史虚构,而现在的历史剧根本就违反历史真相。有 的地方完全是因为剧本作者缺乏历史知识,那些虚构的、不沾边的细节非常别扭 其实,稍加注意或懂一点历史知识,这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孝庄皇后”本 是死后的谥号,现在她居然开始自称起“孝庄”来了。
戴老认为,历史其实就是过去了的现实,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包含着现 实的东西。清朝的历史离现在非常近,才过去了一两百年,很多事情跟今天联系 密切,可以唤起人们对现实的许多联想。很多事情都和今天非常相似,只不过是 少了花翎马褂罢了。而且现代戏还有许多约束的地方,好多东西不能直接表现, 现实中无法表现,就借清宫戏来间接表现现代思想。这一点应该是引起人们兴趣 的主要原因。还有,大陆的清宫戏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大家都爱看,香港台湾的 就比较粗糙一些,这可能也是清宫戏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晚年的康熙:苦闷中度日
据戴老介绍,在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人在个人素质上都是比较 杰出的,乾隆除汉文外还会满文、藏文、蒙古文、维文;康熙对自然科学非常感 兴趣,物理、化学、几何、代数都学过;雍正的书法很好,画也相当不错;从个 人能力上来说,他们都很聪明很好学也很有才干,又经过了儒家思想的教育训练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他们是封建帝王,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他们爱民、同情老百姓、依赖老百姓,也懂得民重君轻的道理,知道只有 容忍才能巩固其统治。对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表现得非常慈爱严明,尽量不去伤害 他们,碰上灾年他们会积极地赈救;另一方面,又对所谓的“刁民”严厉镇压, 决不手软,不用说是造反,甚至表现出一点造反的意思都不行。
康熙的性格特点是宽,他即位时,我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登上皇位后,他解决了三藩问题,收复了台湾,转到北方和俄罗斯议和、划定疆界,解决葛尔丹的问题,蒙古问题,西藏问题,做了很多事情,几乎把中国四面八方都基本平定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使他的统治稳固了,这是符合我们民族整体利益的。“宽”是他统治的特点(尽管其间的战争很多),在他统治时文字狱很少(明史案时康熙还很小,晚年才出了《南山集》案,雍正乾隆时候文字狱就多多了)。宽的结果是导致了对儿子下臣管教不严,产生了腐败现象,儿子们纷纷来争皇位;晚年的康熙也管不了什么朝政了,被他的儿子们弄的焦头烂额狼狈不堪,最终连太子都没确定下来,抢得一塌糊涂,只能在苦闷中度日。
辛苦的雍正爱玩的乾隆
雍正的皇位据野史说是通过修改诏书,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 皇子”(雍正是四皇子)而获得,戴教授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篡改诏书的风 险非常大,根本没有可能。也很难推测当时的情形,但有很多迹象、证据表明, 他登上帝位不是很正大光明,这方面的证据很多。雍正皇帝由于在性格上为人刻 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父亲的宽,登基后立即严刑峻法,雷厉风行,干什么 都非常严格,关了不少人,杀了不少人,冤杀了很多无辜。
雍正的另一个特点是勤政,是一个很辛苦的皇帝。他不喜欢到处玩,不像乾 隆似的六下江南,他一次都没有南行,甚至没到过南方。避暑山庄还是当皇子的 时候随父亲康熙去的,自己当了皇帝反而不去了,一天到晚看奏折、批奏折,管 理天下大事。雍正的朱批奏折在清朝皇帝中是最多的,有的甚至批得比原文还要 长。勤政对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不问朝政,社会肯定会一塌糊涂了,康熙乾隆不是不勤,但比不上雍正。
乾隆早年也很勤,但越来越懈怠。而且乾隆爱好太多太杂。他喜欢游山玩水,曾六下江南;他喜欢书法,到处给人题字;又喜欢写诗,有四万多首,是陆游《剑南诗钞》的四倍,赶得上一部《全唐诗》了,从古到今的诗人中,他的诗作是最多的。由于他喜欢玩,游山玩水的诗非常多,政治上的诗很多,另外关于战争、农业收成、降雨、地方风情的诗也很多,其他关于圆明园、香山、避暑山庄的诗更是多的不得了。当然,好多诗只是打油诗,很随意,没有什么诗味,但很有史料价值。
更为让人称奇的是,乾隆似乎不喜欢喝酒。康熙时战争很多,雍正时还有战 争;而乾隆时的战争都是去打别人,如去打安南,打缅甸等等,而且规模都很小。所以乾隆是太平天子,是一个很舒服的皇帝,什么事都没有,国家富足,国库里钱很多,比康熙雍正时多得多。他当了六十年的皇帝,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康熙当了六十一年),而把皇位让给儿子嘉庆之后自己当太上皇,其实是真正的“太上”皇,嘉庆皇帝的大小事都要向他请示,相当于做了六十四年的皇帝。所以也养成了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毛病。
但戴老认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个人的品德道德如何、性格怎样,这还不 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应该从历史的总体的发展来评价他们。相比之下,他们 实行什么样的政策,经济的发展如何,老百姓生活得怎样,统一了没有,老百姓 是不是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才是主要的。至于他冤枉了多少好人,比起全部老 百姓来说还是少数。
和珅反射乾隆的光
清朝在政治上不断创立新的形式和简化手续,军机处、奏折都是康雍乾这个 时期出现的,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 的群体,利益不一样,意见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要把这种种 不一样整合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要不然中央有令不行,根本 无法政令统一。奏折的出现则使许多重要信息可以直达皇帝本人,增加了效率( 以前叫“本”,要经过很多手续才能送到皇帝手里)。在清朝没出现外戚、太监 专权与这有很大关系。清末慈禧太后的出现比较特殊,但她也没像吕后或武则天 那样随便的就将皇帝给废掉了,还是有所顾忌,不能跋扈到那个程度。可以说, 清朝将历史上封建主义的弊端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全部根除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这已经是政治上的成功了。
据史书记载,和珅当过乾隆的替身,是乾隆的贴身侍卫,出身不是很高贵, 但他绝对是知识分子,很能干。他的出现是依靠乾隆这棵大树的庇护,可以说是 皇权的折射,他本身并不发光,他的“光”是从乾隆那里反射出来的,乾隆的“ 光”就是皇权,乾隆的光没有了,他的光也就很快消失了。在集权非常厉害的社 会,主要是人治,缺乏法制,靠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来治理一个国家,他即使再英 明,能了解的事也是有限的,没有法制力量的制约,贪污腐败现象是必然产生的。贪污腐败尤其会在经济发达而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表现得最为严重,而乾隆末年这两个条件正好都具备了。乾隆杀贪官也杀得非常厉害,但最后还是出了和王申这个当时最大的蛀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戴教授说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惩治腐败,威慑的 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封建社会惩治得再厉害,官僚们也 还是能贪污。关键还是变人治为法治,建立起一种监督机制,使人知道什么样的 事自己不该做,让人不敢也不可能贪污。另外,为什么中国康雍乾时大发展,而 后来却没有发展上去呢?为什么外国发展上去了呢?原因很简单,自我封闭,缺 乏交流、眼界狭隘,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国外到底发生了什么,都和英国打起 来了还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康熙对国外的东西很感兴趣,但研究自然科学也 都是在宫廷内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是奇技淫巧,是形而下的东西,比中国的 伦理道德差远了,三纲五常才是真正高尚的东西。现在这种由来已久的闭塞心理 是否还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任何国家民族不与外界交流就不可能 得到发展。了解这一点,以史为鉴,这是事关我们民族利益的大问题,所以,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多大代价也要加入。
<---bigcn.net working room technique supported-<!---VB 5.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