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人类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赋予了园林新的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不仅在于观赏游憩和颐养身心,更重要的在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积极的作用,为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创造可能,它是延续了古典园林优良传统并吸收了外来园林的优点的一个多元化、生态化的体系。
中西方各园林体系因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在向现代园林游憩模式的转化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我国现代园林理论的发展较慢,在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中西方园林结构的不同,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来分析探讨各自园林游憩规划的不同历史及其在现代园林游憩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游憩自然观
中国园林文化其中一方面反映了滋养万物的山水湖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伟绩。人性自然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西方古典园林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国家,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希腊因而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灵所为,表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神性”。以私家园林为例,中国的古典园林,池中可钓鱼采荷,树下可饮酒对奕,亭中可对月赏花,园中一草一木,一亭一凳,均尺度宜人,无处不显示出人与环境对话中的优越感;而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大面积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与壁龛中的各种雕塑,均显示出人对于环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然而在现代园林游憩观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现代游憩观表现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及维护自然平衡的立场,并且创造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第二自然,如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森林———黄石国家公园,公园内禁止从事赢利性开发,不得砍伐猎捕,不得引进外地物种,表现出人与自然平等尊重的关系,1988年,森林公园大火之后仅三年时间,鲜花又满山遍野,创造了美丽的第二自然。又如:在我国云南丽江的云杉坪,游人顺木栈道游览,减少对草坪的践踏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都是成功的例子。
游憩自然观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代表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山德,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后,在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中表现出一种内敛性和伦理性,它主张理想的自然天地与现实的生活场所相互统一。如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多地处市井之中,围墙围之,闹中取静,园中有山有水,尽享山水自然意趣,出门亦可观红尘俗事,满足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动静由人;而在西方古典园林文化中,由于欧美民族的开放,浪漫,人们爱好社交、运动及野外活动,其游憩社会关系模式多表现为一种外向性,无论是视线开阔的法国式园林还是强调空间变化及细节的意大利式园林都极强调空间的开放和室外社会交往活动空间的运用。
在现代园林中,游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城市游憩社会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城区游憩、地区游憩模式中,外向性成了园林空间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园林汲取了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优点,是一种外向性和内敛性的有机组合,这不仅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功能,也能找到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自然化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游憩空间。但是在中国起步阶段的现代园林模式中,有一部份园林却走了极端。一种是将中国传统园林私家园林模式做为主要的设计手法,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无法满足城市广场大规模集聚、交往的功能;另一种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大尺度的轴线开放空间的照搬,没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内向空间,同时失去了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这都是不可取的。
游憩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
三、游憩思维模式
在
哲学系统中,不一样的
自然观,
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
方法论,在园林游憩体系中,不一样的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游憩思维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感性。中国古典园林以一种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曲折的形状,表达对自然的一种神秘的感受;而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因而在园林
艺术中采取了消灭自然的手法,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构成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现代园林的游憩思维模式是一种多元化,全球化的信息
时代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全球化。表现人类生存和时代同步生活真谛的全球化游憩思维模式,东西方世界共同接受和认可。
二是地域化,民族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园林游憩模式,做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各个园林体系交流的基础,是地区和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精神文化。
三是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的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时代延续。
如在澳大利亚的凯因斯热带雨林保护区,在
发展生态
旅游的同时,展示以土著部落日常生活的旅游项目,还有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动物农场利用以澳大利亚的主要产业羊毛业的地域特色,开展观光羊毛业。展示澳洲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我国的某些地方的游憩规划,为
经济利益趋使,置本地地域文化不顾,将欧式规则、理性、纯几何的符号与中国的具象不规则、曲折变化的自然山水生硬地放到一起,造成了对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的严重破坏,这是现代游憩思维模式中的一个误区。
游憩社会思维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
四、结语
正确看待中西方园林游憩观的区别:一方面,借鉴西方园林的思想,另一方面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园林文化精神,同时,积极吸取国外现代园林游憩规划的手法和技术,才能营造出具有全球性、地域性并存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游憩规划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