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济南市南部山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保护区的现状及重要性的分析,对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与保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南部山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发展与保护
济南市素以“泉城”的美誉闻名中外,形态各异的众多名泉,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以“泉”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和以“泉城”而著称的城市风貌,泉已成为济南的灵魂和命脉。济南的泉来源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是济南市的天然生态屏障,该区域在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确保全市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南部山区这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与保护,对保证济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泉城风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南部山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地理特征
南部山区位于以古生界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结构上,由太古代前震旦系泰山杂质组成基座,盖层由南向北依次展布下、中、上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及下奥陶系白云质石灰岩和中奥陶系厚层石灰岩。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20℃,30年均降雨量662.8mm,雨热同期,降水变率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多数地区无霜期不足200天。土壤主体为褐土,其中粗骨褐土分布广泛,多位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土层瘠薄,土层深度一般在35mm左右,以中层粗骨土为主,深层壤质土少,难利用土地多,许多地方为基质裸岩。土壤ph值为7.O~8.5,呈弱碱性反应,具有富钙、易漏水的特点,不利于植被的发育。区域内地貌南高北低,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部分区域林木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局部已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1.2 社会经济概况
南部山区面积约1500km2,范围内共有农业人口近60万人,分布于历城区、市中区、长清区的14个乡镇,乡镇企业不发达,居民主要收入以农业耕作和经济林果品销售,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居全市中等水平。
二、南部山区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所处的地位
2.1 目前南部山区的生态状况
由于南部山区特有的石灰岩母质和岩溶地貌,土壤瘠薄,导水条件差,植被生长受限,除部分林地质量较高外,大部分林地质量不高,加之近年来济南城区不断南扩,各种建设项目重开发轻保护,开山采石对山区林地破坏尤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南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目前,南部山区的原生森林已被严重破坏,现有森林主要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植被覆盖率经建国后几十年的林业的发展到现在的25.9%,除部分国有林场保存有较完备单一的林分外,大部分山体以次生灌丛和灌草丛占绝对优势,少数山体已呈现由荒草地向裸岩山地演替的趋势。现有林分大部分均为人工纯林,植被构造不太合理,构成单一,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稳定性差,不易抵抗外界干忧。
2.2 南部山区生态建设对济南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南部山区指市区南部千佛山、二环南路以南的大片山区,这里地处泰山北麓,南高北低,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是维持济南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境内经几十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果林密集,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9%,极少部分地区已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济南市的绿色屏障和生态经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优势,将大大促进市区向南推进和南部山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但鉴于南部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发南部山区必须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南部山区实行保护性开发。
2.3 恢复南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途径
恢复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具体目标是通过人为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林分郁闭度在手O.3~O.5,且分布比较均匀,草地覆盖率在于40~60%)和一定的土壤肥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使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占优势,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自我维持能力,带动经济发展与环境美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实施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的措施
3.1 把南部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
自然灾害、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划定的特殊保护区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禁垦、禁伐、禁牧,也不是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封闭式管理,而是要在确保当地
经济可持续
发展、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下,制止新的生态破坏,实行生态的重建、恢复。南部山区作为济南市的生态功能区,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合理绿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注重生物多样性;应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恢复林草植被,通过封育治理或人工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应统筹兼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既要开发建设,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能下降,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3.2 建立生态功能区的有利条件
在南部山区建立生态功能区,主要应做好南部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好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基底系统。
(1)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南部山区人民的广泛关注,有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和治理成果的巩固。
(2)中央制定的生态效益补助和以粮换林等优惠政策,可以使生态功能区的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群众参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很高。
(3)林业系统造林经营、林政管理、科研推广和种苗供给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具有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建设的经验,
科技支撑能力强。
(4)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将治理山坡和沟谷结合起来,根据流域地势及沟坡侵蚀程度,采用合理的组合配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3.3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南部山区的森林覆盖率
(1)实施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2)凡有天然落种条件的荒山荒滩、裸岩石山、疏残林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等,实行一次性死封,区内严禁樵采,严禁牛羊上山,以求尽快恢复植被。对原有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中的幼林实行活封,树木生长季节封山,休眠期开山,有计划进行割草、修枝和间伐等活动,严禁牛羊上山。对次生林中的乔灌木幼苗,要全部保留,干果类树种像毛桃、山杏、软枣、酸枣、核桃等实生苗可用于嫁接,刺槐、榆树、黄连木、黄栌、火炬等阔叶乔灌木进行定期抚育,平茬复壮,促其成林。
(3)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南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应以营建生态林为主,在退耕还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其生态林比例要在80%以上,只有在局部立地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地区,可适当发展生态经济林。在树种选择上,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优先,以生态林为重点,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树种配置上,在水库上流、河流两侧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坡耕地还林,以针阔带状混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对公路两侧坡耕地还林,实行不规则镶嵌状混交配置,增强防护效果,丰富季相、色叶景观;对裸岩山地和生态脆弱地区,选择抗逆性强的造林树种,实行不规则快状混交配置,采取鱼鳞坑整地措施,保持水土,提高地力。
3.4 实行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
南部山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单纯依靠林业治理和生物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目的,因此,在生态治理初期,必须配套建设水土工程,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改善植被恢复与重建所需的物理环境背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优良树种选育技术、营养袋育苗造林技术等,选择乔灌草合理配置模式,控制水土流失。
3.5 加强社会管护力度,减少人为破坏
缺乏人工抚育和管理是造成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应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护。同时,借助于经济手段强化生态管理,向开发者征收资源费及生态补偿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适度控制南部山区的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加大宣传力度,使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和全民参与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3.6 以
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科学技术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发展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南部山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关键技术
问题,展开适时
研究,建立起综合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采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
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起由数据库管理系统、
分析系统、决策系统等部分组成的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结合专家系统分析,对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调查、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及智能咨询决策,搞好技术服务,使生态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发展与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的实施对策
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泉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标,要加强对南部山区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强化管理,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4.1 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为加强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历城、长清、市中等南部山区应成立专门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层层签订责任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实施生态功能建设的意义、政策措施和总体部署,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
农村基层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
政治和
教育引导工作,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做到认识到位,行动一致。
4.2 强化科技服务,注重实施实效
市、区应成立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小组,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工程管理。要加强基层林业站、水利站、环保等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推广
网络,积极推广经过筛选、组装配套的科技成果,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全过程。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种苗工程建设,建立以现有采种基地、良种基地和国有苗圃为主体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供优质种苗。
4.3 强化
法律意识,依法管理生态功能区的各种建设活动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济南市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依法建设生态功能区。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打击毁林开荒、破坏森林植被、破坏水保设施、破坏环保设施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显得重要,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也逐渐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而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后备资源比较丰富。只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实现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再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一个符合代际(间)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生态系统,这将对把济南市建设成为一个
现代化生态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