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凉州区杂木灌区无水库调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 利用 可持续发展 对策
1 水资源概况
杂木灌区位于凉州区东南,南靠天祝藏族自治县,东邻黄羊河灌区,西和金塔河灌区接壤,北和清源、金羊两个井灌区毗邻, 位于东径102°01′~102°59′,北纬37°22′~38°06′。东西宽约20km,南北长约40km,总面积542.8km2。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系洪积冲积倾斜平原,海拔高程在1550~2000m之间。灌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3个镇12个乡的112个行政村,8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有耕地面积39.2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甜菜等,截止199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892万元,粮食总产量55.45万吨,平均亩产402kg,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46元。
杂木灌区属于温带干旱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雨量1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20mm。年日照时数2968h,多年平均气温7℃,多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冻土层深1.3m,结冻期为5个月,无霜期为135-155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
杂木灌区是以杂木河河水灌溉为主的无坝自流灌区,杂木河为凉州区第二大河流。毛藏寺以上有大小牛头沟、车龙沟、半洋河、响水河、小毛藏河等汇合而成;毛藏寺以下有神树沟、岔儿沟、大小毛藏民沟、黑沟、毛大板沟、塔儿沟等间歇性河沟分别汇入主流,于杂木寺出山。山区干流长约60公里,流域面积851平方公里。上游高山区有冰川3.74平方公里,河源以降水和冰雪融水为补给水源,毛藏寺以上产流占80%,年总径流中降水直接产流占65.2%,降水渗入基岩裂隙排入河流的地下水占30.7%,春季融雪水占2.6%,夏季融冰水占1.5%。杂木河多年平均径流2.497亿m3,最大径流4.948亿m3(1958年),最小径流量1.395亿m3(1965年)。来水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7~9月份来水占全年来水的一半以上,“卡脖子旱”已成为制约灌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杂木河水源植被较好,山区分布高山草甸、高山草原、灌木、乔木等植被。水土流失甚微,年均输砂量为16.5万吨,年输砂率为5.24公斤/秒,侵蚀模数为194吨/平方公里,输砂量6~9月占全年的85%左右。
2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利用现状
杂木灌区为凉州区唯一无坝自流引水灌区,干支渠始建于70年代,目前全灌区建成干渠4条,长62.3公里;浆砌支渠52条,长187.38公里;配套斗渠389条,长391.98公里;农(井)渠1949条,长842.83公里。灌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由50年代的0.385、70年代的0.56提高到0.575;灌溉用系数达到0.5175。灌区内建成人畜饮水供水水厂二处,将逐步解决灌区部分人畜及工业用水的困难。灌区年需水量26687.9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2548.47万立方米,地下水4139.49万立方米。在地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22018.69万立方米,生活用水216.16万立方米,乡镇用水13.62万立方米,其他用水300万立方米。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在工业、旅游、城乡供水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杂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在社会效益上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财力不足,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
2.2.1工程建设缓慢,制约效益发挥
杂木灌区为凉州区唯一无水库调蓄灌区,来水在时段上分布不均匀,不能按计划供水,计量收费困难,造成农户节水意识较差,导致水资源浪费。且始建工程较少,虽经多年努力,但资金不足,工程投资较大,工程建设缓慢,配套工程不完善,存在大量土渠输水,灌溉用率较低。
2.2.2原建工程老化,效益日益萎缩
灌区工程多建于70年代,原建工程是在缺乏资金、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修建,渠道衬砌标准较低,工程质量较差,加之灌区无水库调节,夏季推移质随水入渠,冬季运行至封冻,致使渠道因磨损及冻胀破坏,造成渠道边坡坍塌,变形严重,输水能力差,甚至影响正常输水,工程效益日趋萎缩。
2.2.3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1)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杂木灌区是以农业为主的灌区,农业用水占全年引水量的96.93%,灌溉用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杂木河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7~9月份来水占年来水量的55%~70%,多年平均月径流量最大与最小比值在18~25,又因灌区无水库调蓄,夏灌期间时常有5万多亩春小麦迟灌或缺灌而减产,春夏之季的“卡脖子旱”成为制约灌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年际缺水逐年增大。近年来由于多年干旱,年际降雨量不均,受全球大气环流异常、气候恶化、滥垦荒地、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至使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量在时段内虽具有周期性变化,但径流总体趋于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灌区经济的发展,大量乡镇的出现,城乡人口的逐年增加,灌区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3.1创建条件,兴修水源
杂木灌区为凉州区唯一无水库调蓄灌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季节性供需矛盾,满足日益增长需水要求,使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水资源得到有效调节,解决“卡脖子旱”对灌区经济的影响,减少大量推移质随水入渠磨损骨干工程。抢抓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申请国家对毛藏水库尽早立项建设。
3.2完善工程体系,发挥工程效益
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工程配套不全,有的在建设阶段就遗留隐患。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工程自然老化,损坏严重,有的成为病险工程,工程效益日益衰减。今后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抓好现有工程的配套挖潜;搞好灌区续建配套,全面达到设计灌溉效益;整修各类工程,改变现有工程配套现状, 争取将渠系利用系数提高5%~10%,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3发展高新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方面的节水潜力是巨大的,由于受传统思想、经济条件的约束,灌区内现有灌水技术落后,大水串灌、漫灌等落后的灌水现象依然存在,灌溉定额偏大,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更显的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和科学的灌水方法,减少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如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新灌水方法。
3.4以水种植,调整优化农业
全面掌握灌区不同时段的水资源总量和变化趋势,按照水资源供给量合理分配用水比例,增加生态用水和林草地用水,减少种植业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进一步调整作物种植,以时段水资源总量控制种植面积,以时段供水能力控制种植,实行“以水种植、总量控制、苗水定死、水量包干”的配水方案,尽可能保持供需平衡。科学的分析灌区水土资源现状,认真研究制定调整的实施方案,指导群众搞好调整,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进推广高效、低耗水的作物品种,为群众调整作好服务。
3.5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
当前改革管理体制和转变经营机制的主要目标,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行政干预和粗放经营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以生产经营型和集约化管理为主体的模式上来,以适应水市场发展的需要。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实行经营管理责任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县、乡(镇)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除在投资、技术、政策扶持、依法保护、宏观调控和解决水事纠纷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排忧解难外,要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配水、收费权,收益分配权等依法赋予的各项权利,逐步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6狠抓水费计收,塑造经济实力
水费是工程管理单位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经济来源。实行“总量控制,限额供水,以亩定量、按方计费”的斗口水量包干制,落实“配水到户,水量包干,节约归己,超用加价”、“偷一罚二,抢一罚三”的灌水制度,维护灌水秩序,保证灌溉效益;实行水务公开,强化水费征收的公开机制,增强透明度。在征收水费前,对水费的标准、方法和用量的计算方法逐村向群众公布,实行“水票制”和“亩方”结合的水费制,在每轮水结束后,水过帐清,给村、组出具本次用水量清单,双方签名盖章。同时,为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如期进行,维护灌区的正常管理运营,根据农民季节性收入状况,采取分批按比例交纳水费,年度一次交清结算的办法,并将各乡(镇)、村、组收费明细册印发乡村,公布于农户;在水费征收和管理使用上增强透明度,无条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环节上接受用水户干部群众的监督,每年向用水户印发意见、建议征询书并及时解决反馈问题。
3.7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一直是产业面临的两大难题,杂木灌区无水库调蓄,来水量受自然因素较大,目前实行手工操作很难做到及时控制,影响干渠安全。故要在灌区内实行自动控制装置,对主要控制性建筑物的水情,要逐步实现遥测 。不仅可以避免不安全因素,而且管理水平也可提高,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7.1对科学用水和提高农业产量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水资源优化调度,以及量水、测水、输水渠道损失、田间配套、灌溉技术和水温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其次是配合农业部门进行种植和高产优质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在此二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达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产量的目的。
3.7.2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对高级管理除进行培训外,还要给予一定的调研时间,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灌区的经验,促进本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此外,对用水户协会的人员,也应加强灌溉知识、田间灌水技术、节水技术、田间工程措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科学技术、田间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
3.8加强法制宣传,依法治水管水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宣传依法治水、管水的进程,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水费等规费,开发水质监测工作,积极防治水污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采取制定水价标准等措施,鼓励工业循环用水,农业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减少水的浪费;宣传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树立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社会新风尚。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利用法律武器,结合经济手段,有效地管理水资源,从而保证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