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思江水库灌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设计灌溉面积2.04万hm2,范围涉及3个县(市、区)15个乡镇。灌区自1958年建成以来,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灌区在工程状况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等原因造成灌区水利工程投入不足、老化失修、水利用率低、灌溉效益衰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灌区的持续发展。为确保灌区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武思江灌区利用国家进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契机,加快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灌区建设与管理,探索灌区管理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武思江 灌区改革 实践 认识
一、灌区改革的主要做法与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搞活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精简机构,优化组合。武思江灌区撤销了原计财股、电力公司生产股、电力公司财务股、供水公司工程技术股、供水公司财务股、行政股、水政监察股等7个机构。根据岗位需要,重新优化组合办公室、财务股、生产技术股,精简机构,理顺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定员定岗,分流人员。针对全灌区管理人员超编、岗位超员的现象,对各基层单位进行定员定岗,明确职责。2001年1月,对水库灌区原有的22名临时工全部解聘,随后在灌区实行职工内退制度,除特殊人员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职工均按规定办理内退手续,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目前灌区共裁员87人,其中办理内退的职工为65人,年可减少支出69万多元。
竞聘上岗,激活机制。灌区制定了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办法,实行全员岗位竞聘制。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来实行逐级聘任。实行全员动态管理,对职工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人人能上能下,实行待岗、落岗制,激发职工的进取精神,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更新选人、用人观念。目前水库灌区已顺利对5个中层领导职位和2个调度员岗位进行公开竞聘,取得经验后将在全灌区展开,逐步建立一个催人奋进、人人向上的良好氛围。
包干经费,减少开支。水库灌区认真开展“增收节支”活动,根据各生产单位的人员、工作情况,实行办公费、生产经费大包干,由各单位结合自己的情况自由支配,达到增产节支的目的,有效社绝了不合理使用经费的现象。
实行目标责任制,业绩与奖金挂钩。灌区根据不同的情况每年制定生产任务,分解到各生产单位,推行目标管理,执行双文明考核和超产奖励,实行业绩直接与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自我奋进,扎实开展工作。
2.开展灌溉管理承包改革试点,实行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
武思江水库灌区积极探索灌区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在支渠级以下渠道着力组建好用水户协会组织。2001年,在灌区和平支渠、维新支渠进行承包管理试点由支渠受益的村民推荐人员组成“联水承包组织”实行“灌区+管理所+联水承包组织”管理模式。水库灌区与联水承包组织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由承包组织负责渠道的工程管理、农业水费的计收、渠道维修和防汛抢险等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由于实行了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理顺了灌区水管所与农民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灌区精简了人员。原来水库灌区在这两条支渠上的管护人员共12人,把支渠承包给用水户协会后,灌区撤回了管护职工,由群众推选的人员组织管理,实行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灌区管护人员能够得到了有效的配置,也减少了对原来水利点房屋的维修费用。
工程管护得到提高。承包管理后,实行“灌区+水管所+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水体制,促进管水的科学化。层层监督,分工合作,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管一级。管护人员按照工程管理制度进行了维护,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进行改革后渠道管护的人员多了,管理地段得到落实,在渠道上私耕滥种现象减少了,渠道面貌逐步好转。同时,渠道上下游用水关系得到较好的协调,保证了渠道安全运行。
农业用水落到实处。由于农民用水户协会与群众关系密切,减少了许多用水纠纷。再加上农民用水户协会更加了解本村的地形、耕地,能够更加合理地调配用水,在统一调度的前提下,各村互相协调,争水的现象少了,浪费水的现象少了,供水落到了实处。
农业水费计收有所增长。由于供水落到实处,水库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得到群众的支持,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自觉交付水费的多了,水费收入明显增长。2001年,支渠用水户组织按合同交付给灌区农业水费18.3万元,比往年增长6%。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行政干预大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灌区往往政事、政企难分,灌区国有资产随意分割、无偿划拨现象突出,民主管理和自主经营受到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形势下,灌区管理市场化却异常薄弱,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2.水价政策不到位
目前武思江灌区农业水费计收执行的仍是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收费标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以稻谷实物计收,在实际操作中与目前国家粮食政策有不和谐之处。二是计收标准低,自流灌溉双季造每亩才收稻谷11.5~13.5kg,按目前谷价折算只有12元/亩左右。三是稻谷价格不稳定,由于以谷计收繁杂,近年逐渐通过按市场价折币计收。但每年的市场谷价不同,水价不稳定,一年一变,甚至被群众误为“乱收费”。同时在谷价高时,群众愿折币计收,在谷价低时愿交谷,计收方法难统一。四是水价政策滞后,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精神,把水利工程水费纳入价格管理,需要按规定依法纳税,而新的水价标准至今还未出台,灌区单位操作艰难。
3.水费计收难度依然较大
灌区用水涉及千家万户,但水作为商品的意识不浓,水费难收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4.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水价低,水费计收难,依法治水难以执行,灌区农业水费收入少,经济基础薄弱。同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组织群众兴修水利难度大,工程维修投入严重不足,水利工程日益老化,灌区灌溉效益衰减,制约着灌区可持续发展。
三、灌区改革的几点体会与认识
1.切实加强对灌区改革工作的领导
灌区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具革命性的任务,是保证灌区可持续
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改革信心,落实好具体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确保灌区改革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2.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的步伐
灌区节水改造是保证灌区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
目前,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投入不足、灌溉效益下降等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灌溉管理,必须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搞好渠道防渗与渠系附属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及配套,为灌区改革创造必要的硬件建设基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落实好工程管护措施,才能确保灌区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工程发挥效益。
3.灌区改革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灌区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
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是必要的,但在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灌区的实际情况,切忌盲目的照搬照套。灌区改革的目的是以提高灌区的
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建立一套较为精简、高效的灌区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和适应目前
农村联产承包形式的工程管理体制,有利于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有利于灌区农业水费的计收,有利于工程的管护,使灌区逐步走向良性运行。因此,灌区改革一定要结合本灌区存在的突出
问题与不足,有的放矢进行灌区改革,改革才会有成效。在具体做法上不求全面突破,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容易做到的先走一步,如武思江灌区首先是抓好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对那些尚没有成功经验的或条件尚不具备的,建议先搞好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进。
4.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改革势必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灌区改革也涉及到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同样会遇到一定阻力,将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在进行灌区改革时要建立好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去指导改革工作,规范改革行为,这才能保证改革有章可循,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5.加强对灌区改革政策的
研究 目前,如何推进大型灌区改革的工作,尚缺乏足够的政策指导,没有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撑也就形成不了改革大环境,对灌区改革工作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必然涉及到农村管理及经营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
法律政策与之配套。因此,要着手研究制定相应的灌区改革法律政策,在制定政策时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灌区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经营
方法、供水价格、依法治水等方面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