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山西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化的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信息化系统支持的现代供水体系;建设以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主体,兼顾汛期水资源利用的现代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适宜人民生活健康的园林城市和水生态环境为目标,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现代水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水利管理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现代水利体系 水生态环境 水利管理 山西
1 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
在总结现代水利建设走在前列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份经验的基础上,综合目前国内文献关于水利现代化的定义,我们对现代水利体系理解为:水利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的治水思想和管理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程设施及装备来研究水、管理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效保护水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建设的主要构成包括:以现代化的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信息化系统支持的供水联合调度系统为中枢,实现安全供水保障的现代供水体系建设;以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主体,通过联合调度发挥工程体系的综合作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防洪安全,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兼顾汛期水资源利用的现代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适宜人民生活健康的园林城市和水生态环境为目标,服务于秀美山川再造的同时,积极发展水利旅游,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现代水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水利职工队伍的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2 山西省水利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体系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山西省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截至2000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库745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库容20.82亿m3,中型水库56座,库容16.38亿m3,小型水库683座,库容7.91亿m3;建成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10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107处,万亩以上机电灌站68处;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4882处,配套机电井82234眼;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约125.3万hm2,其中喷灌、滴灌、低压管灌节水面积54.3万hm2,渠道防渗节水控制面积约17.6万hm2;修建堤防3457.10km,保护耕地约39.9万hm2,保护人口423.21万人;除涝面积约8.9万hm2,占易涝面积的7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累计解决33531个自然村,1094.49万人,162.7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2.2 水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资源性的严重缺水与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相适应,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山西省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1956~1979年水文系列统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66亿m3,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3%,耕地亩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利工程(不含自备水源)的供水量一直徘徊在40亿m3左右,而工农业需水量却急剧增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缺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个问题,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山西省水质型缺水.高耗水、重污染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使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全省90%以上的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流水体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69%,严重的水土流失淤积水库,堵塞河流,造成水土生态失调,灾害频繁;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加深,含水层疏干,水源地产水量衰减,水质恶化,泉水衰竭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仍然严重;采煤漏水造成水利工程破坏和人畜饮水困难.
第三个问题,防洪工程建设滞后,防洪水库病险问题严重,大部分河道堤防不达标,城市防洪体系脆弱,在防洪建设理念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使非工程防洪体系建设步伐缓慢.
第四个问题,水利管理体系粗放,存在着水管理体系条块分割、水工程管理体制陈旧、水利产权背离市场经济、水利信息化难以跟上当代社会信息发展速度和水利投融资体制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另外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3 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建设构想
未来山西省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城市化进程却逐步加快,因而需水量也会逐步增加.今后的治水思路应该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在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必须加快建设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社会为特征,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以水供需平衡和不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适度开发为主要标志,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水利体系.
3.1 现代供水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供水体系的目标是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思维转变传统的供水观念,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装备,把供水系统建好管好,通过贯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等原则和具体措施,实现稳定、经济、安全、按照不同部门供水保证率和水质的要求,有保障地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在保障用水部门用水的先后顺序上,应优先满足生活用水,统筹考虑工农业生产用水,逐步改善和增加生态用水;在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应地面水、地下水多种水源综合调配利用,并坚持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注意污水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3.1.1 骨干水源工程
现在每年流出省境的地表水量占当年径流量的70%,尤其是东部和东南部边界水的利用水平很低,潜力较大.今后在做好现有水资源挖潜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水源工程,重点开发边界水及黄河干流水.
首先完成汾河二库工程(年均可向太原市供水0.44亿m3)、万家寨引黄工程(2002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向太原市年供水3.2亿m3)、禹门口提水工程(可新增灌溉面积约1.9万hm2,新增供灌溉用水量0.84亿m3)、浪店水源及灌区配套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8亿m3)、引沁入汾马房沟引水工程(引水2.6亿m3).
加大新水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抓紧进行沁河枢纽张峰水库的开工建设,填补境内沁河无控制工程的空白,建成后可向工业供水3.87m3/s,向城市供水2.25m3/s,新发展灌溉面积约3.9万hm2;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日使浊漳河干流上的吴家庄水库(增加供水能力1.39亿m3,新增灌溉面积约0.7万hm2,改善灌溉面积约0.53万hm2)、文峪河上的柏叶口水库(供水能力0.6亿m3,新增灌溉面积约0.43万hm2,改善灌溉面积3.6万hm2)等立项开工.
3.1.2 灌溉工程
通过对现有的七大自流灌区(汾河、潇河、文峪河、汾西、桑干河、滹沱河、册田灌区)与四大提水灌区(尊村、夹马口、大禹渡、禹门口灌区)的节水改造,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4.8万hm2.主要措施为渠首工程的改造维修、骨干渠道的防渗、渠系建筑物的改造、田间工程的小畦化和管、喷、滴灌及建设节水园区等.同时注重发展新的水地面积,新增灌溉面积要求全部达到节水标准.
3.1.3 小型水利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在山西省水利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方针.立足于降水量严重减少情况下农业稳产高产的要求,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有水源的地区优先发展人字闸、小引水工程、小水库、水井等工程;无水源的地区大力发展旱井、旱池等蓄水工程和雨水利用工程.
3.1.4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作出了3年解困的庄严承诺:从2000年开始在3年之内基本解决全省240万农村人口饮水严重困难的问题.要加快发展村镇集中供水工程,改革完善农村饮水建管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发展农村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供水工程.
3.2
现代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贯彻“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减轻损失”的方针,转变根治洪灾的观念为人类与洪水和谐共处的观念,转变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传统观念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防洪减灾的工程与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完整防洪体系的新观念,努力把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建成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使得水库、城市和河道的防洪工程体系的行洪能力均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使之能够发挥各自的防洪作用,形成蓄、泄、排协调一体的现代防洪工程系统;利用水利信息化的新技术
研究一套包含水情雨情自动测报传输、洪水预报、防洪系统优化调度、防洪系统实时调度决策等子系统的防洪自动化优化系统,并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完善该系统的模型和参数,以提高现代防洪保安非工程体系的精确水平;提高防洪减灾系统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防汛抢险和灾后补救的作用.
3.2.1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近期完成册田、关河、文峪河水库3座大型水库和蔡庄水库等1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的防洪及供水效益;中远期逐步完成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
3.2.2 河道治理工程
近期主要安排汾河、涑水河、桑干河、漳河、滹沱河等河流的河道治理,中远期逐步进行其他支流的河道整治工作,使省内河道达到防洪标准.
3.2.3 城市防洪
近期重点安排太原、大同、阳泉、长治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建设,中远期进行其他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体系建设.
3.2.4 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
非工程防洪措施的作用是能使防洪措施更趋
经济合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达到更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充分体现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优越性.
防洪工程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
内容是:强化全
社会的防洪意识,增加防汛投入,强化防洪设施管理.
防洪工程优化运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成以山西省防汛主管部门为中心,6个大型水库为龙头的,覆盖全省大中小水库及各个水文、雨量观测站,连接各个城市的包含水情雨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体系优化调度系统、决策实时调度系统的长治市现代防洪保安信息化系统;由降雨预报系统和径流预报系统相互结合形成防洪预报系统,采用定量
计算和经验定性
分析相结合完成,接收到水情、雨情和洪水预报信息后,结合防洪体系的边界条件,采用系统分析的
方法,建立防洪优化调度模型,提供最优调度策略,为防汛决策实施部门提供技术上的依据;根据防洪优化调度决策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通过防汛各部门,各决策机构的共同协商,制定
科学可行的防洪优化调度实施方案.
防汛系统的重要内容是:每个水库,每条河段,每个地市县均要配备抗洪抢险队伍和物资做好汛前准备;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掌握雨情、水情和工情,加强险工、险段及河势变化处的观察,根据汛情
发展及时提出防汛抢险措施,组织抢险人员参加防汛抢险;建立洪水保险做好灾后及时补救工作.
3.3 现代水环境生态体系建设
现代水环境生态体系建设,是要以新的治水理念为指导,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做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项水利事业.
经过努力,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尽量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显著改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日益减少治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水利
旅游事业,开发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并形成一定规模.
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重点是:国家和省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25°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种草;建设北部环北京的防风固沙区;沿黄多沙粗沙区治理;全省62座大中型水库上游区、引黄工程沿线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全省4万km2的“四荒”地综合治理.
水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
问题的决定》,关停15类严重污染环境的小
企业,对排污企业限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督.主要河流、河段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建设,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50%以上.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严重超采区要大力节水、积极开发替代水源、开展地下水回灌,坚决压缩开采量,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太原市在引黄通水后要根据《地下水调控规划》关闭部分水井,实现地下水良性循环.
3.4 现代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水利建设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
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基本要求为根本出发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水问题,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为现代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有力而又现代的水利支撑.要保证这种支撑就必须有保证此“行为”实现的保障措施,即现代水利建设保障体系.
现代水利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水利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产权制度、水利信息化、水利投融资等.
3.4.1 现代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变山西省
目前水利管理体制中的计划经济遗留的“多龙管水”状况,在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及功能上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组建水务局.以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即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
3.4.2 进行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水管单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按照中央、水利部、省确定的水利改革总体要求,明确水管单位性质,调整和规范水管单位管理、维护和经营的关系,明晰产权、政企分开、分类指导、畅通经费渠道、推行管养分离,建立符合国情、省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过去“用水者不管水,管水者不用水”的局面,形成了“方便用水、协会管理、征费及时、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3.4.3 推行现代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水利企业必须通过产权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采取拍卖等形式,盘活水利存量资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其职能进行细分,对
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为主或带有水电装机的效益好的水库可以作为经营性的单位,其资产可以界定为经营性资产,对农业供水的水库、灌区,服务价格迫切需要通过产权改革来强化经营管理,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受益范围不明显的机电灌站、闸坝等以公益性职能为主的管理单位产权安排为公有产权;勘测设计与科研单位实行重组,合并成大的院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走向市场,到社会大市场去求生存;新建水利工程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采取项目法人制和资本金制;水土资源产权改革应在拍卖、出售、使用权、承包经营、租赁几种形式之间进行选择.
3.4.4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对于水利这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需要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全行业普遍
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
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供水工程与防治洪涝干旱的决策和科学管理条件,实现提高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用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等管理技术的水平,实现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
3.4.5 现代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变过去“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投入结构体系,在融资方面,由政府高度统一管理.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对于城市防洪、水源工程、骨干灌排工程等,各级政府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其投入应当纳入政府财政投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广开资金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城市水务投入机制,采取间接融资方式,即鼓励水利项目业主上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政府出面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并以其收益、收费和政府财政性补助资金还本付息;划分事权,合理分工,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分级投入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BO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明确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责权利,建立财政的投入和补偿机制,明晰产权制度和法人责任制,健全水利的投资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培育规范化的水利市场主体,完善投资回收补偿机制,加强水利投融资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