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特点,环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分析,今后15~20年我国水电工程建设是快速发展期。但现在水电工程建设已进入生态环境约束时期,为了实现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等方面更加重视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
关键词:水电 生态环境 水资源 影响
2003年,一场关于“杨柳湖工程”和“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和公众广泛的关注。争论的焦点是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范围的争论类似。有些专家主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停止尚未开发的江河的水电开发,保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
这场争论应该是一件好事。第一,它反映了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不再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是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一致的;第二,它反映了水电开发的大好形势,如果在若干年前,一年连一个大型水电站都开工不了,就不会担心水电的“无序开发”,就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它反映了水电开发在经过了资金约束时期和市场约束时期后,进入了生态环境约束时期。
如何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取得基本共识,在水电开发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的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可能是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1 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目标看水电开发和建坝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把一个占全球人口1/5的大国带入比较富裕、文明的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观,将成为我们制定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要实现上述目标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并面对各种困难。其中与水电开发和建坝比较密切的有: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的能源需求、结构与布局;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等等。
1.1 中国的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决定15~20年内需要大力发展水电
1.1.1 中国的能源结构、水电资源总量和在中国能源组成中的地位
中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水能资源居世界第1位,煤居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气第22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基于中国的现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水电资源总量在中国能源组成中仅次于煤处第2位。
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虽然尚未正式公布,但最新的勘察资料表明,理论蕴藏量6.89亿kW(1980年普查成果为6.8亿kW,下同),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4.93亿kW(3.78亿kW),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95亿kW。这个资源量意味着:
第一、水能资源是我国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人均也能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按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为91%),而平常经常提到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资源人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
第二、水电能源是中国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而煤炭、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水电能源考虑的时间段越长,其总量越大。按常规能源再使用100年考虑,中国经济可开发水电能源折合507亿t标准煤。而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50亿t,折合678亿t标准煤,而煤炭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若按80%用于能源,折合542亿t标准煤。因此,中国的能源资源中,水电能源和煤炭能源处在大体相同的水平。由于水电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越早开发越好,而煤炭不开发则能继续保存。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石油供应安全凸现。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精查储量少,可供建井储量不足,2020年前要新增产能7~10亿t,处理不好,会重新出现煤炭供应紧张。
其他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技术、经济或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即使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加起来在发电能源中也不可能超过15%。而水电可以占到25~30%。因此在今后20~30年中,水电仍将继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处于第二的位置。
1.1.2 中国发展的要求需要发展水电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经济翻两番。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发达国家在此期间经历了人均能源、资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尤其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和能源、资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
2020年需要多少能源?专家的预测结果是: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t标准煤之间,最少将是2000年的两倍。煤炭是21~29亿t,石油是4.5~6.1亿t,天然气是1453~1654亿m3,发电装机容量是8.6~9.5亿kW。
若进一步考虑到2050年,16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即使按照最节约的生活方式,人均1kW的发电装机是需要的,因为这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也低于现在我国大城市的水平。总装机16亿kW,即使考虑第六次水力资源普查新增1亿kW经济可开发容量,考虑生态环境约束,按70%开发考虑,水电装机也只能再增加0.7亿kW。因此2020年~2050年将进入水电增长非常缓慢的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情况类似。这样,16亿kW总装机中有3亿kW水电,不到19%。
因此,中国水电的快速发展期将在今后15年左右的时期内。由于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如果要开发,就应该早开发。
另外,从国际对比看,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欧美发达国家开发水电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水能资源的开发已达70%左右,当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问题不突出。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对未开发的20~30%的水能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但中国情况不同,目前已开发和正开发的水能资源只占经济可开发量的30%,即使考虑开发到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还有1.5~2.0亿kW的水能资源需要开发。
1.2 中国的水资源特点需要综合性水利工程,也需要继续建设大坝
1.2.1 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和面临主要的问题
人均水资源有限中国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但人均占有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在全国非常不均匀。北方的黄、淮、海流域严重干旱和水短缺。而南方的长江和珠江受严重的洪水威胁。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匹配,导致不同流域之间水资源的利用率差别很大,全国平均20%而海河流域高达90%,大大高于40%的合理水平。
时间分布不均和降雨集中大部分地区从6月到9月的汛期降雨占全年的70%。而且不同年份降雨量变化很大。出现连续干旱年或连续洪水年的情况很普遍。
上述特性导致中国面临主要的水资源问题是:
(1)水的供需矛盾尖锐。矛盾越来越尖锐是由于人口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50m3。
(2)洪水仍将为中国制造麻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区域水短缺和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
(3)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恶化,已对人的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并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4)水土流失严重,这一问题反映在河流干枯、湖泊萎缩、内陆湖消失、土地沙化、天然绿洲减少、沙尘暴增加。
(5)大坝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改善水资源利用、处理和减轻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方面,大坝建设仍将是有效的方法。
1.2.2 综合性水利工程中大坝的作用
大坝是具有防洪、水资源开发、清洁能源生产、航运等功能的基础设施,它也能为库区环境和当地旅游带来利益。
(1)防洪
到2000年,中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000个,总蓄水能力5100亿m3,建成堤防27万km,初步形成了大江大湖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控制了常遇洪水。但洪水灾害仍给中国制造麻烦。超过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620个以上的城市都位于主要河流的中下游,受到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防洪区内的财富和人口持续增加。所有这些,都使防洪和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峡水库有221.5亿m3的防洪库容,荆江河段是防洪最危险的河段,三峡水库的运用将使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1000年一遇的洪水发生,三峡工程的调节和分滞洪区的运用,可使长江两岸的广阔平原免于灾害。三峡水库和堤防、分滞洪区一起形成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
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坝址上游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2%。91.2%的径流和几乎100%的泥沙形成于该工程的上游。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包括防冰塞)、减沙,也有供水、灌溉、发电功能,工程完工后,长期防洪库容40.5亿m3,水沙调节库容10.5亿m3。与其他大型水库(如三门峡等)联合运用,可使下游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并基本免除冰塞威胁。工程的另一主要作用是减沙,可通过淤沙使下游河床20年不抬高。
(2)供水
大坝和水库对于附近没有大河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工业和生活民用供水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遭受水短缺,全国600个城市中,400个供水短缺,特别是北方大城市。全国水库每年供水1600亿m3,占年总供水量30%,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水短缺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的反映。长江以北国土占63.5%,而水资源仅占19%。同时,年、季降雨变化剧烈。而且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消耗将持续增加。现在总的水需求是约5800亿m3,而21世纪中期望控制在8000亿m3以下,也就是说,在现在水平上还要增加2200亿m3 。因此,更多的坝和水工程是需要的。
(3)灌溉和食物安全
200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5470万ha,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70万ha,已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因此中国可以世界耕地的10%养活世界22%的人口。水利工程,包括大坝,为实现这一成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一系列综合目标的大坝沿干流建设,目的是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大型工程如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主要是为沿河的宁夏河套区、内蒙、陕西的灌区供水,沿黄灌区已成为国家农业生产基地。
现在,每年平均仍有2亿多亩耕地遭受旱灾。干旱和缺水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特别是稳定的农业发展的主要约束。
(4)航运
随着大规模的水电工程建设,水库上游区域的航运条件将显著改善。随水位升高,河的宽度和深度增加,水流速度降低,某些不利航行的急流险滩将消失,通航河段的长度宽度吨位将增加。而且,通过水库调节削减洪峰,中等水位期将延长,枯水期的流量得到保证。因此,下游通航期延长,航运的保证率增加。1.3 贯彻“统筹区域发展”的方针,需要大力发展水电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是贯彻中央西部开发,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措施。
(1)水电资源是西部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西南的资源优势;中国的水电资源 82.9%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四省区(云、贵、川、藏)占全国总量的73.6%。开发经济效益好的大型水电站站址集中在西部,75%的大型水电站和80%的100万kW以上的特大型水电站集中在西部,约60%集中在云、贵、川、藏四省区。
(2)西部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低。开发率不足20%的省区有山西、内蒙、黑龙江、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新疆,其中有8个是西部省区。
(3)电力具有稳定的、长期的市场。只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公平竞争,采取环境保护政策导向,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西部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力度,水电就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4)西部水电开发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交通、建材等工业,也将吸纳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剩余劳动力。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较落后,未来经济发展目标是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产业技术需求主要是大规模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和后续加工技术,包括云贵川藏桂水能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基地等。由于有色金属资源开发是高耗电工业,与水电同时开发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可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一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往往形成一个中小城市,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西部实现小康目标。
因此,西部大部分省区都把水电作为支柱产业。
2 水利水电工程中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双重
影响 2.1主要正面影响
(1)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大坝对减轻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有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因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造成赤地千里、瘟疫流行、人民流离失所,
社会动荡,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导致社会
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的事屡屡发生。大坝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的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和防止灾难性生态环境的发生。
(2)水力发电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2002年,在我国有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约1/3的城市(116个)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符合适于居住的条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中城市二次污染上升,大气能见度明显下降,“看不见蓝天”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忧患。世界银行根据
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将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约占当时GDP的13%。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CO2排放引起的全球变化将会加速我国的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的气候、生态和环境均产生了显著、深刻和多方面的变化,近百年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6~0.7℃,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cm,冰川从小冰期结束以来面积减少了约25%,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如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近20年来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的气象灾害损失目前达到了GDP的3~6%。
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且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燃煤。矿区附近尾矿废弃物排放达150亿t。煤矸石已达40亿t,并以每年4~5亿t的排放量剧增。
因此,没有污染气体排放的水力发电应该优先发展。3亿kW水电装机,按平均年利用4000小时计,年发电量为12000亿kW?h。按照先进的耗煤水平(330g/kW?h)计,每年减少燃烧原煤4亿t。减排8亿t CO2,960~1600万t SO2,8万t CO,296万t NOx,以及大量的悬浮颗粒物,废水和固体废物。如果说,减排SO2可通过加大投入采用洁净煤燃烧技术实现的话,而减排CO2洁净煤燃烧技术是不能实现的。以煤气化为基础,制氢与收集埋存CO2相结合,实现CO2的近零排放的技术,在美国也刚列入21世纪的
科技计划。
(3)水力发电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某些高坝创造了大型人造湖泊,改变了当地环境和景观。有时,这种局部气候和当地栽培结构的改变有利于当地库周围区域农业和
工业化栽培的发展。成功的例子可在葛洲坝、丹江口、东江库区发现。发展
旅游是大坝建设带来的另一好处。许多水库都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参观访问。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和重建,某些具有广阔水面的平原水库成为非常美丽的公园和鸟的栖息地。黄河三角洲的平原水库已获得天鹅湖的称号。
利用水库蓄水向湿地、干枯的湖泊补水,改善生态环境。如最近正在进行的利用岳城水库向干枯的白洋淀补水。
2.2 主要负面影响
建坝必然改变河道原来的流量过程,它的影响大小取决设计和运行规则,根本上说是人类对水资源如何使用决定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中国北方的一些河流,建设大坝水库后,由于生活和生产用尽了全部水量,造成河流干枯,彻底改变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水力发电只用能量、并不消耗水量,通常将减少最大流量,增加最小流量。水库拦蓄了泥沙,清水下泄增加了冲刷能力,其利弊需根据河道原有的冲淤特性具体
分析。建坝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淹没移民有关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大坝建设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较低,或者补偿资金使用管理上的
问题,或者移民规划的前期工作不细,有部分移民没有达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近十几年来,人均移民经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情况已有很大好转。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三峡工程移民经费已占工程投资的约50%,人均约8万元,但由于某些移民新区基础设施的规模搞得过大,超过需要的几倍几十倍,而发展生产和直接补助移民的费用过低,也没有达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移民安置区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也需高度重视。后退移民搬迁、陡坡开荒的传统移民政策需要改变,也正在改变。
(2)淹没耕地的影响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
自然资源之一。水库淹地是不可避免的,是以水面换陆地。但淹没耕地多的站址要慎重考虑。
(3)淹没对文物的影响
需要提前进行发掘、迁移、保护。
(4)大坝的淹没、阻隔、径流调节对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河流是物质、能量流动的通道,同时也是生物迁徙的通道,淹没使得生物栖息环境由激流、浅水环境变为深水、静水环境,对于适于浅水、激流环境的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径流的变化,特别是下游水文形势的变化,影响到生物栖息地;生态水文学过程的变化,对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坝的阻隔作用对珍稀洄游性鱼类产生的影响,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需要采用人工繁殖、设过鱼通道(鱼道、鱼梯、能过鱼的水轮机)等措施。对于国际河流,还要考虑国际合作问题,如果下游国家建坝未解决珍稀洄游性鱼类的通道问题,即使我们放弃建坝也不能解决问题。
(5)其他方面的影响
库区淤积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滑坡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开挖对植被和景观的影响;泄洪冲刷及雾化对岸坡的影响;开挖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缓慢,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将逐渐增加,造成水库水质下降;一些高坝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冷侵害;水库蓄水后因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此外,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总之,对每一项负面影响,都应该进行
科学的的分析。对移民和淹没耕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失过大的河段宜采取避让政策;对一般的生态环境损失尽可能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对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对正面的生态环境影响也应该
计算其效益和价值。量化生态环境的价值、将成本效益分析的范围扩大到生态环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总之,应该通过技术、经济、生态环境比较,进行科学决策。
3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建设体系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利水电建设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的限制性因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现行的建设方针是考虑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需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的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对大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围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开展了大量的
研究,但研究多限于宏观定性方面的论述,而在微观定量方面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对水利水电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较多,而对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的预测工作相对较少。例如:目前我国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局限于单因子评价(生态毒理、污染物因素等),较少考虑开发工程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而战略和规划环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也处于定性研究阶段。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济的高速增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需从政策阶段、规划阶段、工程阶段全过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需要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1)加强国家对水资源(包括水力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包括水力资源规划)应该是政府行为。应该在国土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水力资源开发规划。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后,水力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分散并有弱化的趋势。政府应该对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包括水力资源规划)加强统一管理,强化规划工作中的规划环评工作,超前组织对尚未进行规划的河流开展综合规划,对尚未批准的河流规划尽快进行审查,如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对于目前关于怒江开发的争论,应该采取积极的方针组织多学科的研究。
(2)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
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考虑减少移民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的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参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水电资源平均开发70~80%是可行的。
(3)水电工程的开发与运行目标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其中,开发与运行方式要尽可能兼顾生态环境的要求
水电工程的不同开发与运行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龙头水库”加多级引水式开发的模式可以减少淹地移民、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游河道坡降大,河谷狭窄,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因此在上游修建高坝大库,淹没损失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一般较中下游为小。引水式开发中的低坝或闸,其过鱼设施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水电的运行方式,以调峰运行经济价值最高,但为了兼顾生态环境影响,应该安排一定的机组按基荷运行。工程还应该在低部位设置放水设施,以保证在机组全停时也能下泄最低生态流量,同时保证下游河段的供水需要。
(4)研究能使移民区和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途径
进一步解决好移民区和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水电开发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任务。我国今后主要的水电开发区,大部分是不发达地区,应该考虑把水电开发的收益中比现在更多的比例用于移民区和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形成法规体系,探索研究“投资型移民”是必要的。其基本点是把移民区和移民由被补偿者转变为水电开发的投资者和建设者,把一次性补偿转变为持续的投资收益。在建设期,合理安排移民新区的建设规模,避免任何浪费;在收益期,移民区政府和移民获得合理的收益,确保可持续发展。
(5)开展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的科学技术研究
研究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理论和
方法;研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3S技术和物探技术的工程勘测新技术;研究工程精细设计、施工及加固新技术;研究遗弃开挖料的利用及施工场地复垦造地技术;研究高坝鱼道或鱼梯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