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事实是,这门学科的任何一次较为重要的进步,都是以理论的开拓为先导的。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取得巨大成就,面临如何深入的今天,加强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关系到学科发展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研究对象的有关理论。如研究中国商品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封建主义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时,讨论有关土地制度的理论,如此等等。另一类是学科本身的有关理论。诸如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对象、任务、社会功能、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叙述方法、历史等等。前一类属于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或广义政治经济学。后一类属于本学科的专门理论,或中国经济史的学科理论。本文仅就后一种学科理论中的对象问题谈点意见。
从50年代起,关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讨论,时断时续,步步前进。其中的分歧,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对象的横断方面,即研究的面有多宽。30多年的讨论,基本上是限于这个方面。在50年代,对此有3种见解。①生产关系。①②生产关系为主、生产力为次或生产方式。②③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统一、发展过程。③有人说:“五十年代,曾有一场关于经济史研究对象的讨论,认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应包括生产力。这显然受当时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④这种概括,就其对国内50年代的讨论情况而言,没有全面包括上述3种意见,以致给人一个错觉,似乎经济史学科应研究生产力的观点是后来才提出的;就其受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而言,也不尽合乎实际。在苏联,从30年代到50年代,对经济史学科对象的提法也是多样的。占主导地位的,其著作后来有中译本,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是梁士琴科和琼图洛夫的观点。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史“乃是研究生产的发展,研究数十世纪以来生产方式的新旧更替,研究生产力与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⑤“国民经济史这门学科的对象是研究生产,研究它在许多世纪内依次更替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研究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态中的生产力的发展”。⑥看来,他们很重视对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生产关系。
进入80年代,关于经济史研究对象的见解纷呈。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有3种。①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⑦②既不是生产关系,又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方式,而是社会经济结构或全部社会经济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包括各部门、各产业、
-------------------
① 孙健:《国民经济史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
② 李运元:《试论国民经济的研究对象》,《经济研究》,1957年第6期。邵敬勋:《国民经济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4期。
③ 赵德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53页。
④ 吴承明:《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l期。
⑤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中译本第l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
⑥ 琼图洛夫:《外国经济史》中译本第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
⑦ 傅筑夫:《进一步加强经济史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诸如各种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品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赋税结构、金融政策结构、阶级结构。①③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反映这两者的适合或不适合,就是经济史的全部内容。不讲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就无规律可言了。不讲生产力,经济史就变成抽象的历史,经济史就愈讲愈空。②
二是对象的纵向方面,即研究的时限有多长。中国经济史研究对象的时间界限,上起远古或原始社会,可以说是一致的认识。至于下限,实际上早有不同见解。1958年,我们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有人认为这不属于经济史学科的范围。这种观点见之于文字,是近十年内的事。有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史学者给“中国经济史(Chinese economic history)下的定义是:“中国自远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③在这个定义中,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按照这种观点,研究这段历史,能否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或“中国现代经济史”,是否属于中国经济史学科范围之列,便也成为值得斟酌的了。另一些人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应当是研究的重点或重点之一,应当是今后的主攻方向。④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一些人,
---------------------
① 魏永理:《
中国近代
经济史纲》上《绪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② 吴承明:《关于
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l期。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史)总序》。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l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页。
③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1页。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四卷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事情,对资本主义经济的
社会主义改造。
④ 梁秀峰:《经济史研究应重点深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l期。
在实践中已经将他们的著作的下限写到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结束之年)①或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②个别的写到了1988年,即成书的前一年。③
从上述分歧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史学科对象这个
理论问题,是怎样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基本
内容与前进方向,关系着这门学科研究的实践。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是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学科对象问题的研究步步深入,为了使讨论取得有效的成果,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实践,注意以下几点或许是有益的。
(一)从对实践的
分析中抽象出理论,并以实践检验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50年代的讨论中,除个别人有著作,可以从其著作即实践中检验其理论主张外,多数人没有论著,缺乏以其实践检验其理论的条件。那时的有些文章,因为无实践的体会或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作基础,显得议论空泛,讨论也限于概念之争。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
科学对象这个问题来说,与50年代比,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其中之一是大多数立论者不仅有对对象的理论说明,而且亲身实践,写出著作,他们的著作理应是他们的理论主张付诸实践的产物与范本。这样,作者从实践中会对研究对象有新的体会,读者可以对其著作进行具体的分析。
-----------------------
①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宗植,张寿彭编:《中国
现代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 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 陈昌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严中平先生多年强调经济史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并以此指导由他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987年书成,他在“编辑说明”中写道:“本书原想写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结构严密的通史型专门著作,但因受编写人员和专题研究范围所限,作为通史所应该处理的问题,如生产力问题、人口问题、商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等等。有的未能着力研究,有的完全未能涉及”。①从他的这个说明中看不出他是否已改变了关于经济史学科对象的观点,可以知道的是:他坦率地承认生产力是经济通史“应该处理”或应该“着力研究”的问题。通过实践,他认识到,不如此做,就造成了经济通史中的缺空。
许涤新先生、吴承明先生明确提出经济史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作为他们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二卷的读者,我认为作者是在努力实践他们的主张,尽可能地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供一些具体内容,并对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作出某些估量。第二卷实际上是以叙述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这两卷在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由于它注重了生产力演进过程,在分析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特点、消极或积极作用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其他发表过国民经济史研究对象观点的人中,孙健先生编有《中国经济史一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魏永理先生写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运元先生和我主编了《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还主编过前面注脚中提到的几本书.读者可以对这些书进行分析,看看我们这些人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贯彻了本人主张。若是,是如何贯彻的,给著作带来什么特色、长处与不足,社会功能怎样;若否,又是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解剖,可以使讨论具体化、有针对性和更有说服力。从已有的实践中抽象出理论,可以为以后准备写这类著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避免空泛的议论或只在概念上打圈子;有利于防止那种提出某些无法实践,或自己并未弄清其含义却又将自认为是“时髦”的概念,作为“创新”标志的现象出现。
-----------------------
① 严中平主编:《
中国近代
经济史1840~1864))上册,“编辑说明”第l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二)以开放的态度,听听
台湾、香港及国外同行的意见,吸取其合理的因素。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诺思(Douglass C. North):“把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任务。”他“所关心的‘实绩’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注意的
问题,诸如生产多少、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生产的稳定性。①另一届主席希德(Raiph W·Hidy)认为:经济史是
研究“人们过去如何从事生产、分配、劳动诸问题,又要用不同
方法测定上述活动的相对效率。”囚据日本学者林善义先生说:“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生活,这一观点在今天拥有更多支持者。”③“人类的经济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在内。这样,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生产、分配和交换,而且包括消费,即
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对于这些意见,首先是要介绍,更重要的是要予以
分析。在这方面,许涤新先生在介绍上引希德的观点之后写道:“他们注意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注意
科学技术的
发展,以及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各时期的生产效率,这是可取的。然而,他们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永久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是掩盖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永久存在的前提,忽视生产关系的
-------------------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第3页.此书将“经济史学会主席”译为“经济史协会会长”。
② 转引自前引许涤新文.
③ [日]林善义:《一般经济史序说》,晃详书店1988年5月第3次印刷,第l页。
变化,在
历史问题上也会得出荒谬的结论。”①吴承明在引述希德这句话后说,这“未免太实用主义了”。②这种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眼界,认真考虑各种见解,吸取当代世界优秀成果中一切科学的因素,我们的讨论才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三)必须研究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史与经济史学科对象的区别,以有利于科学地确定学科对象的下限,扩大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国内外都有入主张把经济史写到成书之日,即“今在”。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之后,都有过这种经济史著作。在国外,熊彼特等人便持这种主张。熊彼特说:“经济‘科学’家与一般对经济问题想过、谈过和写过文章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掌握了三门基础学问:历史、统计和‘
理论’。这三门学问合在一起,构成我们所谓经济分析。”“三门基础学问之中,包括直至今天为止的”事实在内的经济史是最重要的一门。”③笔者认为,对“今天”,必须有所界定。否则便会混淆客观存在的经济历史与作为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别。人们之所以需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于,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已发生的,昨天的,或“直到今天为止的”经济事件,都成了客观存在的、不能再改变的经济历史。但是,当某种经济事件的发展阶段尚未终结,因而它的结局、后续性及本质还不可能被人们认识,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当某种经济(事件)运动的一个阶段已告终结,人们才可以开始将它作为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故中国经济史研究对象的下限,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延伸,不可能限定于某一年。一般地说,研究的对象愈贴近现实,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也愈大,社会对它的要求愈迫切。但愈是贴近现实,深刻地揭示历史进程本质的难度愈大,犯错误的机会愈多,对研究者洞察力的要求愈高。因为,研究的对象愈贴近现实,其显示出的后果愈少,与研究者开始研究它之间的间隔时期愈短。这种间隔时间即客观的历史沉淀期,研究者以及社会中各种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反思时间,这个沉淀期与反思期的时间愈长,认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质。当然,这种“接近”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因而总是相对的。
--------------------
① 转引自前引许涤新文。
② 前引刊载于《
中国经济史
研究》的吴承明文。
③ 熊彼特:《经济
分析史》第一卷,1954年
英文版第12~13页,中译本1991年商务印书馆版第28~29页。
区分经济
历史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界标是经济事件是否已告一个段落,而不是绝对时间,不是研究对象与开始研究它的时间一定要隔多少年。研究对象的运动只要告一段落了,便可立即着手研究,即便当年的事也是可以的。例如,1983年,人民公社从产生到取消的全过程已完结,在这一年开始研究人民公社史是可以的。又如,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阶段到1991年已经完结。从1992年起,把它列入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也是可以的。
明确经济历史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别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避免匆匆忙忙地研究那些尚未成为研究对象的事物,其后果,往往得不出符合事物本质的历史性结论。1982年以前众多的
农村人民公社史论著,大都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扩展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学科的
内容更加丰富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使学科的研究成果直接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学科为现实与未来服务的功能,使这门学科更受
社会各界的欢迎与重视。这说明这种区别关系到学科的
科学性,关系到经济史学科研究的时间长度与范围,关系到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系到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者有无能力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或未来的走势作出有根据的预测。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国外对历史的
发展趋势,包括对现实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权威见解的,往往是包括经济史学家在内的历史学家。在中国,至少在近三四十年间,包括经济史学家在内的历史学家们,却只能对中国的过去发表意见。这大概与下述事实有关,中国的今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它有自身的发展
规律,经济史工作者研究的范围如果不包括这种经济形态产生和成长规律,要对它的发展趋势发表见解,
自然也会感到困难的。
(四)要弄清楚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组成情况。从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在讨论学科对象
问题时,着眼点限于经济通史或国民经济史。在国民经济史方面,也只涉及对象的横向方面。经济史学科是一层次的系统,它包括多个分支。除了国民经济史之外,还有部门经济史、生产要素演变史、
企业史等等。这些分支学科处于中国经济史学科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上。属于中国经济史学科对象范围的,除了国民经济史或经济通史的对象以外,还有部门经济史等经济专史的对象。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对象,要从这门学科的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如果着眼点仅限于中国经济通史或中国国民经济史,以国民经济史代替经济史学科,其结果只能是以偏概全。中国经济史学科所包括的各个分支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些分支学科,如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商业史等等,其对象属于生产关系发展过程。有些分支学科,如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生产力史)、中国青铜工具史等等,其对象属于生产力发展过程。作为分析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中国经济(通)史,既要阐明生产关系的演变,也要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包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布局状况、结构特征、性质、变化的速度、动因与后果等等)。缺乏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经济通史内容的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揭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可能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只有考虑到并分析到了中国经济史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才能概括出并准确地表述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笔者过去没有写过关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论文,但在很多处表达过自己的观点。①愚以为,在横向上,就经济史学科中的各个分支而言,其对象,有的是生产力,有的是生产关系,有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若就整个学科而言,则只能表述为“经济”,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这包括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关系。在纵向上,就经济史学科中的各个分支而言,其对象,有的是古代,有的是近代,有的是
现代,有的是从远古到最近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终止之日。若就整个学科而言,而只能表述为“史”,即已成为学科研究对象的过程,而非绝对时间意义上的昨天。换言之,经济史学科的对象,横向上,宽到经济全领域;纵向上,长到历史全过程,包括整个的经济的全部历史。它只受“经济”与“史”的限制。
---------------------
① 除前引《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一文外,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史的分期》,《青海
社会科学》1989年第l期。《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第1~2页,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3“导言”第10~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最后,还必须提到,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这是由学科的本质决定的,不受
时代的
影响。但时代会影响学者的注意力,并影响对学科对象的认识。从本世纪初近代形态的中国经济史学科萌生时起,一直到50年代,中国人民在经济方面关注的重心,是哪些生产关系束缚了中国生产力的
发展,应该予以变革和怎样变革,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0年代是中国大地上生产关系发生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翻天覆地的、轰轰烈烈的变化的时期。在那种环境下,产生中国经济史工作者注意
研究生产关系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民当前阶段和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或在某个时期改革即完善生产关系,或在某个时期稳定生产关系。这既要求有研究生产关系的专史和研究生产力的专史,更要求有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与发展
规律的国民经济史,为之服务,并对当前及今后的经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借鉴。中国社会今后会越来越关注与生产力发展有关的知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以及生产力本身内在的矛盾与发展规律的知识。如果对学科对象与学科发展趋势的这种认识没有大的错误。那末,“中国经济史”的
内容将更加丰富,“中国经济史教学与研究者”涵盖的范围将更加广泛。中国经济史学会发展会员的对象,便可以扩展到那些专门研究生产力发展史或以研究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机构与人员,如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机构与人员,中国纺织史研究的机构与人员,中国农业遗产研究的机构与人员,中国冶金史研究的机构与人员,等等。这样,中国经济史工作者的队伍将更加壮大,中国经济史学会的活动将更加活跃,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