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
【英文标题】Higher 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IU Dian-shan DONG Zhao-wei WANG Wei-po ZHANG Da-biaoTANG Bai-zhi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31,China
【 作 者】刘殿山/董兆伟/王炜波/张大彪/汤百智
【作者简介】刘殿山、董兆伟、王炜波、张大彪、汤百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刘殿山,男,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内容提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既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又要体现自身特色,这是关系到职技高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英文摘要】Higher professional teacher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component of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Its training programas well as tc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must be inconformity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reformation of higher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have the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which will have a direct bearingon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关 键 词】职技高师/教学方案/改革目标
higher 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program/goal of reform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 ×(2000)03—0057—06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以下简称职技高师)作为一种新型师范教育,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因此,职技高师必须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结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职教师资。
一、职技高师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包括职技高师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如果说20世纪是“财富属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进入“财富属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因此,培养和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各级各类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新型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相对短缺。由此对未来把方案设计或图纸转化为产品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对培养这类劳动者的未来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职技高师只有认清自己的使命,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办出特色,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职技高师提出了挑战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地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目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任务已完成,职业教育正向提高质量和效益、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势态:1.基础化,即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开始从狭窄的、过于专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为广泛的、基础性的职业教育。具体表现在:(1 )加强各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终身化,即职业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终身教育思想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正在成为各国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是世界职教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3.多样化。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制长短不一;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实行弹性教学制度;学习内容更加灵活,实行理论与实践交替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趋于多样化,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开始引入课堂。未来的职业学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出努力,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指导者,还应成为生产经营者和社会活动家。
(三)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为职技高师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1.必须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单纯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应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要知天下大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较高的素质。
2.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的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在竞争中的位置,决定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创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日本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开发创造性人才是当务之急。”
3.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7年提出了深化第3次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特征就是重视个性、创造性和德智体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在巴黎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教育要为人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在阐述第四个支柱时,强调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职技高师必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四)职技高师的现状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职技高师是应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需而建立的。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边创业,边探索,边改革,边前进的艰难历程。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明显的教育改革成果,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所体现,毕业生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欢迎,但必须冷静地看到,面对21世纪的要求,职技高师也面临着亟待改进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专业覆盖面狭窄,与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的综合性和效益性不适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所忽视,缺乏人文素质、综合知识的教育,制约了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的提高。
2.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措施不够得力,技术示范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
3.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的师范技能训练体系。教育科学类课程单调,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程度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后,其师范技能在总体上与普通高师院校有一定差距。
4.忽视对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尚未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多数学生眼界不够开阔,锐意进取的精神欠缺。
二、职技高师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制定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并进行课程改革,要站在适应21世纪职业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引入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特别是吸取职技高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大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的特色,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说,要坚持以下几项综合原则。
(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作为未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个性鲜明、思想观念现代化、文化知识丰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专门家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因此,一个合格的职技高师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技术性素质,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等非技术素质。也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协调发展,做学问、做事与做人协调发展。
(二)坚持注意体现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特色,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
职技高师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职技高师必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淡化专业界线,适当加大人文教育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这类课程在提高职技高师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相近专业拓宽口径,寻找专业间的共同点、交叉点,创建“平台课程”形成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均衡的课程框架,从而建立起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结合,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化、规范化、整体化;在培养人才时要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不拘一格地培养“个性化”人才;注重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合格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专业+特长”。
(三)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
根据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整体改革。明确各教学环节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化职技高师特色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融汇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教学手段等途径,严格控制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力求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达到最佳培养效果。
三、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一定质量和规格的要求,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先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提出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操作一体化师资。
本课题组认为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品格、文化修养、业务能力和身心状况。
(1)思想品德素质。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观念、 道德修养等方面。这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的问题。职技高师培养的人才应适应21世纪的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共事。
(2)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 它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广博,不仅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在能力上,应具备一定的自学、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继承中国传统美德;有正确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3)业务素质。这是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主体要求。 教师业务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宽口径的专业素质。既掌握和精通某一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最新工艺、材料、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情况,又熟悉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发展趋势。二是教育科学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 身心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从心理上,能承受挫折和失败,勇于接受挑战,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从众、合群性、个性、独立性,有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欲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身体方面:具有健康的体魄,仪态大方,了解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全面发展体能,增强身体的灵活性、耐力及反应力,具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
四、职技高师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毕业生达到人才规格,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根据职技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特点如下:
1.拓宽基础。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要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就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基础课程的设置要突破传统意义的内涵,改变本科教育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把教学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基础理论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部分,我们设置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工具类基础等三种基础性课程。
2.拓宽专业口径。为保证培养一体化师资,实现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我们实行分段教学,即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前五学期让学生学习相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重在加强文、理、工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等)的教育,构筑专业大类平台,后三学期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扩大专业范围,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有效地解决教育周期长与市场变化快的矛盾,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专长。
3.开设综合课程。实施课程综合化,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学科间的割裂状态,进行广泛的渗透与综合,使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利于超越和创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压缩理论教学时间,为增加活动课程提供条件。主要方式有: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及理论综合化课程,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综合化课程,以及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如电子专业中的《模拟电子技术》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实行学用并行,这不仅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突出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一般都达到1/3,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 对专业技能训练,以突出设备安装、维护和革新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群为落脚点,通过基本实验、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不同阶段,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独立动手设计、制作和开发创新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对师范技能训练,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指导组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明确规定工种技能等级不满中级、教师职业基本技能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5.加强教育类课程。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进行重新组合,除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外,还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并注意加强微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师范类系列讲座,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理论和方法到职业指导,从职教政策到职业比较教育等内容,都反映世界和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新发展,贴近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为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大职教概念,使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6.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两课”(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按照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两个理论教学阵地(“两课”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和两大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四个教学环节,构成了大德育工程的主体框架。同时辅以开设选修课程,开展读书修身活动,并配以相应的指导措施、管理制度、检查方法和评价手段,保证学生成为既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基本规格,又富有创造精神和优良个性的职技高师人才。
7.课程结构柔性化。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又要考虑适合个人成长与个性发展的要求。为此,在课程划分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程由面向本科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面向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占教学总时数的75%左右,其教学内容包括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选修课程由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同时设有辅修专业的课程。
8.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培养。课堂以外的空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不仅要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注意显性课程,而且要关注课堂外的教学,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因此,我们将一些重要的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读书修身等纳入了培养计划,明确课外、校外教育时间、内容、形式、要求、目标及考核方式等,从多个侧面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9.注意因材施教。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我们力求做到系统与灵活的统一,力求使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复合人才的成长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此我们努力改变多年来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过程同步化、束缚学生主动性的局面,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型、分层次设置,并实行了分级教学、主辅修制等,以利于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学,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
五、职技高师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我们以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普通高师较为成熟的课程框架为基础,以模块形式组成能拼装和组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新的课程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
1.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人文科学基础包括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等。自然科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物理等。工具课基础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模块占理论课总学时的50%。
2.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指直接、间接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学校师资和社会需求情况可设置3~4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专业方向课模块占理论课总学时的40%。
3.教育能力课模块。包括三部分:教育理论课、教师基本技能课、教学实践课。教育理论课包括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师基本技能课包括对学生教态、板书、普通话达标以及电化教育技术等方向的训练。教学实践课包括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等,是教育能力课模块中的重要部分。教育能力课模块中的教育理论课和教师基本技能课占总理论课的10%。
4.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企业生产实践课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设备维修实习等。教学实践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技能课模块4年总周数在40—42周左右。
5.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专业性选修课在每学期的教学中穿插进行,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进行本专业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扩展性选修课是鉴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整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互相渗透而设置的。选修课模块应占各模块总学时的15—20%。
以上这五个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等职技师范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是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而专业方向课模块与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结合,构成学生本专业能力的核心,这两者的关系正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样,专业方向课指导实践技能课,而实践技能课的学习反作用于专业方向课。教育能力课模块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选修课模块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反作用于其它模块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构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三元整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以保证实现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
经过几年的探索,试点专业提高了教学效率,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改革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将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职技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继续努力开拓进取。
收稿日期:2000—05—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