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显然不是一种错。由于外表的靓化与教师职业“灵魂工程师”角色交织可能会引发的导向,才是真正值得引发议论的地方。人的心灵由志趣、才学、情感、情操、品格、意志、理想、思想、道德等因素构成;它是复杂深沉的,又是单纯、可感的。学生的心灵很大程度上还是白纸一张,但有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据报道,有记者到学校采访时,孩子们都神秘地说:“我们的老师变得漂亮了。”这说明,孩子们对教育工作者形象的美是易感的,孩子们虽幼稚,但有自己的审美感情。
长期以来,对于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强调心灵美重于人体美,有时甚至将两者严重对立。正是这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使“素面朝天”很长时间成为鉴定女“灵魂工程师”是否“内秀”的标准之一。时代在发展,校园里也分化出一些衣着打扮上“另类”的教师,但“另类”到课堂上去,笔者以为是不妥的。且不说育人者的“性感”与传道、授业、解惑不相干,有时甚至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如果老生常谈,教书育人是“本份”的话,以良好的风度为人师表也是新的与时俱进的“本”之一。教育的特殊性,注定了女教师在校期间“为悦已者容”的主体是一帮孩子。这种不对称性,对女教师的美提出了特殊要求。
现今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发展向前,并呈多元化趋向。我觉得在“美丽清单”的背后,体现的是教育界正向学生输出对老师这个知识传播者本身的“审美”。上海这所小学开出“美丽清单”,应该说是件好事。如果说让“老师上课必须化妆有悖人文关怀”——上升到合法,甚至“人权”的高度——就有些勉强了。“女老师的头发不能染色”,并不是说她不能“美发”。 至于理解“淡妆”之类也不必摆出死板板的书呆子面孔——我就不信校长会天天“察颜观色”去,这只是一种提倡方式罢了。从发展的眼光看,适度倡导“美丽清单”来靓化女老师,以美的形式展现新时代女教育工作者的风采,总的来说没有错。“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这段脍炙人口的台词也许可以作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