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面性。
阅读思维的全面性要求在阅读是能够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不能作片面的分析了解。"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思路,正体现了这个特征。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词语、句子、段落与篇章有联系,如果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当作全面,是必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题材,提出不同的思维要求,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沿着一定的轨迹展开思维,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学习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描写了什么事务,它有什么特点,等等。
二、 深刻性。
阅读思维的深刻性要求阅读文章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否则,阅读理解只能停留在浅表层次。针对这一特性,我教给学生"追根法",引导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寻底的分析。如:教学《郑人买履》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郑人错在哪里?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终没有买到鞋。"这个道理是浅显的,没有暴露问题的本质。我引导学生用"追根法"尽心追问思考。先问: "这个郑人错在哪里?" 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终没有买到鞋。"再进一步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就明白了:这个人就错在做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三、 联系性。
阅读思维的联系性要求阅读时能够广泛联系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思考。如: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等等。在联系中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就能加深认识,思维就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联系性,可以教给学生"找联系"的方法,找到与本文、本题、本句有联系的内容,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如《刘胡兰一文中》"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很难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对此,克启发学生找出上文中刘胡兰对于敌人的各种手段采取的对策:"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从而体会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坚贞不屈,它的革命意志坚强,像钢铁铸成一般,是无法摧毁的,敌人的利诱威胁,严刑拷打,都不能动摇刘胡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由于结合了上下文,再来理解比喻句就不困难了,理解了比喻句,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教《关怀》一课可联系《温暖》一课来学习。在温暖一课,学生对周总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体会周总理对学生的关怀就不是很困难了。再如,阅读《海上日出》则必须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体会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不是一天中看到的,而是集中地概括了巴金几次在海上看日出所得的总印象,具体的观感。
四、 创造性。
阅读思维的创造性 ,要求阅读过程中不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方法或应用现成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否则,思维囿于一般程式,不能灵活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创造性,可以教给学生"求异法",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地思考,寻求问题的"异"之处,进行灵活思考,从而展开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草船借箭 》,课抓住题目中的"借"自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借"是经同意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用过还要归还的意思。诸葛亮使用计谋取得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怎能用"借"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它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考虑"借"的含义。如:课题中用"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地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箭还要"还"给曹军;课题中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讥讽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方法,便得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自:北京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