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生预习《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这条鲤鱼溪在什么地方"?"这条溪为什么叫做鲤鱼溪"?"奇妙是什么意思"......提得多好啊!三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鲤鱼溪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条溪叫做鲤鱼溪?(这两个问题,书上都有明确的答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解决问题。)再如:查查字典、词典,了解"奇妙"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再如《奇妙的鲤鱼溪》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鲤鱼溪的鲤鱼数量多,颜色美,我为学生印制了许多各种姿态的鱼的轮廓图案,让学生根据书中描绘的颜色:灰黑、墨绿、金黄、丹红、红白相间、红黑交错......在自己研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鱼上好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告诉学生,上课时会把所有颜色上得好的鱼都贴在黑板上。"真好玩!""太有意思了!"同学们有的请教美术老师颜色的问题,有的查字典了解颜色,还有的请家长帮忙找金纸,找漂亮的颜料,更有有心的同学精心设计"红白相间"、"红黑交错"的图案......到上课时,几十个同学画的鱼贴上了黑板,构成了一条真正的"奇妙的鲤鱼溪"。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参与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时,学生们又高兴又激动,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探索更深的问题......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 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在平等、互助下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
依据这一点,在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在锡林格勒大草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 ...学生一下被照片中的熟悉的人和美丽的景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老师看到的一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录象,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 ...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 ...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促使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相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继续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理解这一段文章的内容,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在小组学习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练读的机会也多。小组讨论的气氛更是平和而热烈。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平等互助,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 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里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觉得谁说得更好?""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贴近当时的情况?""假如你看到了这种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感觉他们俩谁理解得更合情理?""你认为谁理解得更深刻?"等等。这样,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保护了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参与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可以自由选择的内容和机会,对孩子们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讲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结束,学之未尽。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在选择后,更深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乘上作者思想感情的帆船,在多彩的文学海洋中遨游,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树立了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深深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同时,我还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