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私立学校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样,都是收费昂贵,教、学、居、娱乐等各方面条件优越。有一类私立学校,如北京正则中学,招生纳入全市招生计划,择优录龋费用是普通工薪阶层也基本能负担得起的:每一学年收取学费108元,杂费400元。除老师90%有高级职称之外,其它条件与普通中学相仿。另一类私立学校,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收费可说是十分昂贵。私立住宿制学校如都江堰市的光亚小学,除入校时每个学生缴纳1.8万元建校集资费外,每学年还要收取4200元的学费及生活费。而进入北京第一所私立学校京华小学的学生,则需缴纳3万元建校集资费和每学年1.4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收费不可说不高,但相对而言,这类学校的教学条件也都相当优越,开设有钢琴、电脑、书法等课程。有些学校还对教师的公共外语、计算机水平进行严格考查,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区和生活区都能够以外语对话,以营造一个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
同公办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收费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一、私立学校需自筹资金建校,没有国家的拨款;二、它的支出大,初购买桌椅、电脑、乐器及床铺等等,还要高薪聘请一流的教师任教。目前私立学校的资金,除了收取学生的费用之外,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人士捐款。尽管私立学校收费很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仍趋之若鹜,报名者大大超过学校的预定额。如今年正则中学打算招收105名计划内学生、75名计划外学生,可仅最近几星期打电话咨询、表示有兴趣的人已逾500。一位在外国驻京办事处任职的女士打算过段时间把孩子送入私立小学。她说:“孩子小,我们工作都忙,没有时间管他,请家庭教师又怕孩子从小离群,原本还想着等他大些就送他去外国读书,现在有了条件好的学校,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全面细致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这些无一不是吸引众多家长的原因。
会培养出小贵族吗?这是世人最担心的。近两年来出现的私立学校目的仅处于发展阶段。然而源源不断产生的私立学校使我们不难看出,从幼儿园到大学,私立学校在城市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仅在孩子的小学教育上就花数万元钱将不再是新鲜事。但是,有些数字的对比不能不让人有所感触。同样是基础的小学教育,在“贵族”学校一个孩子一学年的费用需一万多元。而在贫困地区40元钱便足够一 学年的学杂费,可即使是这样,仍有大量的孩子因贫困失学。为此,有人疑惑:购物可以有精品屋,吃饭可以有高档饭店,但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殿堂,却如此趋向贵族化是否合适?
有人担忧私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青少年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优越的教学、生活条件会不会滋生助长等级观念呢?北京实验中学的单大钊老师指出:“学校首先是教育学生做人,私立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标准,没有可信度,不知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会是怎样?”
对这些担忧和疑问,京华小学的校长刘利全认为他的学校只打算给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而不是让学生生活在宾馆式的宿舍里,不会像某些学校那样在宿舍里备什么席梦思、浴间齐全的高级设施。作为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郭宏宪认为私立学校的成立是社会的一个进步,让少数大款把钱花在教育上比用几十万买条狗玩儿要强得多。再者这也有利于培养一批尖子人才,日后的大款如果是掌握实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善于经营自己事业和具有文雅持重风度的绅士淑女,他们的整个素质提高了,会再把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抓紧,与社会的风气等等方面也很有关系。
面对私立学校的纷纷成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马东杰认为私立学校利远远大于弊。她说:“首先是国家有利,打个比方,如果10个人上私立学校,国家就可以把原来100人的教育经费用到90人身上,教育经费的紧张就可以有所和缓,国家也能有更多的钱用于公立学校设施的建设。对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学校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至于等级观念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私立学校有可能助长,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些观念并不是说你进了学校就会产生,不进学校就不会有。因为私立学校即使不产生,大款也仍然存在。”
贾维茵是私立正则中学的校长,他并不反对“贵族”学校的出现,但赢利性办学却不赞成,并建议教育部门在审批私立学校成立的时候多加慎重。他说:“办学是为了造就人才,应注重教学的质量。对于学校来说,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很重要。私立学校同样也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学校就非常强调爱国精神,当初取屈原的字作为校名,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强调学校要有一种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利用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方法。这说明私立学校的产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相信教育部门在审批私立学校成立时会多加慎重,严格考察办学者的资格和办学条件,办学思想,并在学校思想品质教育方面多加指导和监督。一个良好的校风是要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培养的。私立学校以后的路怎么走,需要办学者不断探索、改进,更需要部门、社会各方的支持和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