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沃尔玛的中国之旅
40年前,一家从美国西部偏僻小镇起家的乡村杂货店,一路过关斩将,如今以骄人的1913亿美元的销售业绩跃上全球零售业老大的显赫位置,沃尔玛创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奇迹。这个四处探寻商机的“大家伙”在全球各地刮起了一股股令对手发怵的“圈地”旋风,同时也把后院之火烧到了中国零售业的家门前。
1996年8月,沃尔玛在深圳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山姆俱乐部和沃尔玛购物广场,一时引起商界的轩然大波,“狼来了”的呼声不绝于耳。开业后半年时间,沃尔玛在深圳市场上已占据了一定份额,而周边商场的销售额却普遍下降了5%—10%,第二年两店销售额合计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第三年销售额又增长了10%。
初战告捷坚定了沃尔玛在中国扩张的信心。2001年11月7日,沃尔玛与其合作方石景山农工商总公司举行了在北京开店的签字仪式,准备在北京开4家分店,首家店铺将开设在石景山区。截至去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原有12家超市的基础上又建了7家。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以每家8300万美元计算,这意味着沃尔玛又用了近50亿元人民币规模在中国零售市场上投放了一条巨鳄。而随着各区域中心店的开业,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清晰地凸现出来:华南以深圳为中心,西南以昆明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
就在沃尔玛在中国疯狂跑马圈地之时,我们也听到了国内零售业的另一种声音。
中国企业在奋起
在北京,2001年10月,北京西单商场与上海华联超市联手打造出了西单上海华联(北京)有限公司这一超级航母,使得作为中国百货零售超级连锁的网络更加完善,覆盖面更广,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货物发送到各分店。谈到西单与华联为什么握手?华联超市老总华洲一语中的:“感谢沃尔玛”。11月7日,北京西单、物美、小白羊、燕莎望京、京客隆中国华润总公司等13家企业共同发起组建的首都连锁商业集团举行签约仪式。一支总资本近1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京城商业新舰队起锚试水。12月18日,北京超市发与天客隆完全通过市场化规则重组成立了京城最大的连锁企业————北京超市发天客隆连锁股份公司,将新世纪中国连锁业百强强强联合的一盘“大餐”端到了市场。
在全国商业龙头的上海,其商业重组好戏连台,2001年4月,中国零售业百强之一的联华超市与海南航空公司、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约开展零售项目。这一突破性之举标志着上海联华超市从以上海和江浙等区域为重点,转向全国性大规模扩张,目标是5年内网点规模将达到6000家。8月,中国零售业百强排名第二的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发联手的首家华联超市落户北京,去年华联已在北京开了10余家超市,预计今年将增至100多家。上海华联除了华东以上海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外,还以武汉为中心抢占中南区,以成都为中心抢占西南区,以沈阳为中心抢占东北区,以广州为中心抢占华南区。通过跨区域的资产重组,强强联合,打造出了一个挑战沃尔玛的超市航母。刚刚传来的消息说,上海在整合集团的同时,另一项针对小企业的大联合已经开始行动,将在三四年时间内,收编全市4000余家小卖部,开出“易购超便利店”的联合舰队,进而征战全国。据悉,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家小卖部和杂货店加盟,另有千余家店铺开始享受相关的配送服务。
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客观上分析,中国零售商与外资零售商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沃尔玛全年1913亿美元的销售菜单即使是排行国内零售业老大的上海联华(年营业额为111亿元人民币)也望尘莫及。试图培植出本土企业的“沃尔玛”,仅仅靠企业去单兵作战显然是不够的,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考虑到目前许多零售企业中政府拥有控股权,而且政府在信息的掌握方面更充分和更完全,特别是政府的信誉比一般企业的信誉要好得多,所以政府在零售业的重组和整合方面理应能够起到明显的中介作用。北京“首连集团”和上海“易购超便利店”联合舰队的产生无不是政府的上乘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内,外资可对大部分零售业进行控股,3年内取消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设立方式的限制,5年内除经营少数重要商品和仓储式超市业态的30家店铺以上的连锁企业仍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其他一切限制。目前我国已有356家外资企业进入,但这其中只有近40家获得了中央批准,其余300余家均是与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属违规进入。政府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应严格遵守对世贸组织的承诺,不要再提前开放市场;不要再在前门没开时,让别人从后门溜进来;不要再中央政府明着说不能办,但地方政府暗地里偷着办。要尽可能利用3年的过渡期,严格控制外资企业的过快扩张,给国内企业一个调整自己的机会。
同时规模化是今后零售业发展的主旋律,为当地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是各地商业主管部门的共识。但企业在异地扩张就比较麻烦了。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只有实行统一纳税,才能真正实现连锁总部对分店的有效管理,实现规模效益。而各地政府怕外资企业抢了市场又收不上税,垒起各种各样的“高墙”,企业只能重新在当地注册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运营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另外,不少地方把引进外资零售企业当作当地商业和国际接轨的标志,而将引进内资连锁企业作为一种耻辱,在这种心态下,内地零售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自然比外资零售企业遇到的障碍更多。显然,要真正实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沃尔玛”,仅仅在辖区内为当地企业创造条件远远不够,“但求所在,不求所有”应该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共同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