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书有人抓,伪书有人抓,那么,疯狂搜刮消费者的“暴利”图书有谁来管一管呢?
北京每年都要举办几届书市。只要你去书市转上一圈,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图书都在打折。刚上市不久的新书一般打九折,老一些的书打五折,还有一些书是五元一本,或十元三本。那些标价数百元、上千元的礼品书、精装本甚至降价到一、二折,定价2980元的《世界传世藏画》只卖980元,定价1480元的《中国古典文学珍藏本》只卖160元,定价498元的二卷《二十世纪中国读本》只卖80元,笔者就曾花30元钱买下定价680元的四卷精装本《世界上下五千年》。许多逛书市的读者大都是兴致勃勃购买了一大堆降价图书,他们在满载而归之时都惊叹书市里的打折书真是便宜。可是,他们当中有谁认真想过这些图书原本就该是这样的低价格?又有谁知道这些图书原来的定价打了多少埋伏在里面?
几年前,北京市一家报纸曾对当时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爱尔兰咖啡》一书的定价进行过分析。该书定价是14.8元,印刷成本占30%=4.4元,出版社利润占10%=1.48元,付给作者的版税占10%=1.48元,宣传费占5%=0.74元,四项加起来刚好是图书定价的55%=8.14元。出版社是一级批发商,每本书按8.14元批发可获得利润1.48元;二级批发商按5.5折进货,按5.8折出售,可获利润3%=0.44元;三级批发商如果按6折进货,再按图书定价出售,可获得利润40%=5.92元。
由此可见,一本定价14.8元的新书,出版社只要卖出8.14元,不但收回成本,还能保住10%的利润。余下的大量空间都留给了批发商,这巨大的价格空间只能由消费者出钱来填补。就连知识出版社的社长也认为图书“高定价,低折扣”是产销倒挂——产品的附加值大部分被流通领域拿走了,这对生产厂家不合理。
那么,这种“高定价,低折扣”的新书对消费者就合理了吗?
就在几天前,京城一家出版社在报纸上做图书发行广告,一本定价12元的图书“购买50册以上九折,100册以上八折,300册以上七折,500册以上六折,1000册以上五折”。只要你买得多,定价12元的图书可以卖6元。笔者就不明白,既然出版社卖6元都有赚头,为什么要定价12元呢?难道买得少的人就应该被“宰”吗?
还是本文开头的那个疑问,图书定价如此虚高的利润空间,或者说暴利的现象,应该由谁来管一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