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大。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过,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很受欢迎的“知识型”,“适应型”人才开始渐渐被“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所代替。为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近两年的高考命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试题越来越灵活,对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实际才干”的倾向,高考中“高分低能、高分不高、低分低能”的尴尬局面依然无法避免。具体到语文这门学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独立性,适应性,自制力,创造力,培养高层次的语文学习人才,使学生成为新形势下,既适应高考,又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一、师生互动促创新
培养高层次语文学习人才,教师是关键,是主导。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开放的教学思想,强烈的创造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较高的创新能力,即使拥有最优越的教学环境,最新颖的教材体系,也无法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更谈不上是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了。所以,除了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教师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要在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灵活性、独特性原则的指引下,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实践与创造,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更要注重各种能力的自我培养。要能以新的“人才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要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思维能力(如抽象与形象思维,聚合与发散思维,直觉与想象思维等)。这样,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新的创造。
二、课堂内外求发展
有了教与学的互相促动,还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衔接,要做好几个方面的结合,尤其是教材与辅助材料的结合、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教材与辅材料相结合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都离不开教材。然而现行的教材与新教材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内容旧(现代作品多集中在50?0年代),缺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②范围窄(偏政治性,知识性,本土性),缺少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气魄;③模式死(教材结构为三阶段式,以文体为中心,记叙→说明→议论),缺乏科学、灵活的可操作性;④容量少(高中六册教材基本课文为70篇),缺少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所必备的量的积累。所有这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课文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结构单薄,能力发展片面。可谓是“吃不饱”,“吃不好”,“吃不香”;教师也因此陷入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尴尬境地,变得“书越教越灰心,人越来越烦心,整天老觉着没劲”。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力求内容新,即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的作品。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删”“减”“改”“增”。删去那些“假、大、空、老”的文章,简化平淡文章的教学过程,对名家作品选择不够精当的,可以改换成其最具个人特色、最优秀的作品。还可参考2000年推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精心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增添一些80棗90年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王蒙、余秋雨、铁凝、池莉等人的代表作品),甚至新生代作家的作品。第二、力求范围广,多补充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比如讲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添加其另一首略带婉约风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教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时补充同代作家张岱的《柳敬亭说书》,在教《警察与赞美诗》的同时,补充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绿叶》,增添辅助材料,扩大知识外延。第三、打破“三段式”模式,灵活机动地处理六册教材内容。比如在教第四册屈原的《涉江》之前,可以先把第六册的《屈原列传》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充分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追求大容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力求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吃成一种享受”。总之,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既要注重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关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要尊古,又要重今,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其浓厚的兴趣与稳定的学习动机,并努力使之人格化、品质化;同时使自己“书越教越有劲,人越活越年轻,一心一意求创新对教育充满信心”。
2、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相结合
创新教学首先需要遵循教学常规,要确立教学目标,要进行精心备课,要梳理教学内容,要设计教学方式,要实行教学反馈。在常规教学中还要追求独特性,新颖性,把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闪现创新的火花。比如针对不同文体,我们可以安排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以阅读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古代文学常识等。这是符合“继承传统文化”的教学宗旨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性,古今汉语言文字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显得特别吃力,特别被动,特别浮躁。他们觉得文言文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现在根本不用文言文交流,学它只能浪费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采用常规的以“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为主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多采用一些活泼、有趣的方式,以第五册第二个文言文单元中的四篇文章为例:第一篇是选自《左传》的《 崤之战》,这篇课文容量大,故事性强,场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们可以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行组合,指导他们根据课文提供的七大场面分成七组,进行课本剧表演。导演、编剧、演员以及服装、道具等都由学生自己挑选、组织,安排2课时进行排练,第4课时进行演出。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活动性相当强,学生全都显得兴趣盎然,他们积极地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一头扎进了作品之中,他们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并且很有创意地设计、安排了符合故事发展的新情节,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发扬“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进一步融洽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理想。第二篇为《治平篇》,这是一篇平实的议论文,作者的态度与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然而今天再看,却可以发现它存在更多的局限。为此,可以将本文设计成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前一星期要求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讨论话题进行“研究性”阅读,收集各种与“人口问题”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归纳、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后用一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全班大讨论,将《治平篇》中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与当今“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行比较,评述优劣,鼓励学生设计更完善的解决办法。通过讨论,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不自觉地关心国事天下事,在学会探索,学会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的思想意识。针对第三篇《阿房宫赋》,主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欣赏“赋”的魅力,并不强调字词句的一一落实。而第四篇《项脊轩志》则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要求他们用一课时时间设计一份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小试卷。实践证明,通过自己动手出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把握文章重点与难点,而且还体会到了教师出试题的辛苦;不仅学会了运用一般方法处理题型,而且还体会到了设计出新题型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如活动型(强调参与性、竞争性、合作性)、研究型(强调探索性,批判性,实用性)、品味型(强调欣赏性、审美性、文学性)、感悟型(强调理解性、情感性、人文性)、积累型(强调常规性,知识性,应用性)等,培养学生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快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鉴赏文学作品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当重要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3、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触角可以伸向其他学科的许多领域。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可以辅以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导学生比较评析文学与音乐对相似主题表达的异同,更好地把握两大学科的特点;而《威尼斯》则可以辅以实物投影,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名画家名作品,实现语文与美术的“联姻”,《阿Q正传》可以与辛亥革命历史相结合,《雄关赋》可以引出地理、历史、政治知识……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促使知识广泛交叉渗透,可以使学生既涉猎自然科学,又了解社会科学,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打下良好了基础。
4、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与生活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大语文”观念、“生活语文”观念。以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为例。许多教师都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这看法虽说不一定完全正确,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一定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从学习与生活中真正学会如何写作。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写作,包括向课文学习,向名家名作学习,向自己周围的同学学习等。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渠道为学生服务,如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更多的辅助材料,带领学生走向图书馆,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与切磋,通过阅读模仿与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当然真正高水平的作文仅凭这些是不大容易写出来的,教师还必须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引领他们欣赏春之绿草、夏之红荷、秋之金叶、冬之白雪……引领他们走向农田,走进工厂,走出狭窄的个人天地。只有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不断丰富心灵,提高修养,才会在作文中少说“空话、大话、假话”,不作“无病呻吟”状;才会“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正有份量的文章来。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多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拓宽自身的创造空间,增加自身的创造机会,提高创造技能,培养各种能力。
总之,高层次语文学习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来完成,需要师生互动,课内课外相结合,这既是高考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