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编写好抗日战争的历史教材 ,把历史真实地告诉我们的后代,对于帮助他们总结历史经验,记取历史教训和激励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 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有着重大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各个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的编者们,都在这段历史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都突出了反映客观真 实历史和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主旨。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以笔者参与主编并执笔编写的内地版初 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抗日战争部分为例作一介绍和说明。
一、突出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反映中华民
族团结御侮的历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 涵。“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这样,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 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就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也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 时代特征。新教材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这一时代特征的。
第一,新教材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第二
次国共合作对于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新教材叙述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内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局面开始出现。叙述了卢沟桥事 变后,国共两党的谈判和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国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应当看到,国民党当时处于执政地 位,掌握全国政权,它拥有200万军队,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国共合作抗日这 一政策的重大转变,不能不说对抗日战争的全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人们可 以超越党派政见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教材这样写道:“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 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国民党“ 顺应历史潮流”对于夺取抗战胜利的作用。
第二,新教材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战,
歌颂了广大爱国将士不畏强暴、顽强斗争、英勇献身的精神。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了抵抗侵略的立场,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主要的作战,积极 进行了抗日战争。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战役规模巨大 ,战斗极为惨烈。虽多遭失利,但却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迎来了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 持的新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总的方面是消极抗日,但广大爱国官兵在桂南战役、南昌会战 、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中,抗击了日军的侵犯,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对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客观上起了 配合作用。据统计,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达60多人。他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勋将为子孙后代 所铭记。新教材如实地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正显示了中国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作用 。
新教材翔实生动地叙述了卢沟桥保卫战和几次大会战的情形。如叙述卢沟桥保卫战时,教材写道:“中国 驻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在桥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他们以手榴弹、大刀等劣势武器,多次打退日军大炮、坦 克的进攻。一夜之间,卢沟桥三失三得。”又如对淞沪会战,教材是这样叙述的:“为保卫南京、上海,国民 政府陆续调集了70万军队参战,由蒋介石兼任战区总司令,指挥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这里同侵略军展开了一 场空前激烈的大血战,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日本出动陆海空军疯狂反扑。敌我反复冲杀,阵地犬牙交错,双 方近战肉搏,伤亡都极为惨重。在保卫宝山县城的战斗中,500 名中国官兵与日寇展开激烈巷战,全部壮烈牺 牲。10月下旬,日军进攻上海市区。谢晋元副团长率八百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他们孤军同敌人激 战4昼夜,掩护了主力部队的撤退。”教材还指出,这次会战“粉碎了日本3 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表现了中华 民族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而对这次会战的意义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三,新教材如实反映了中华各民族人民积极参与的全民族
共同进行的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反映了包括海外华侨在内
的各族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拥有5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 它深深地融合在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中。在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并企图灭亡中国的 情形下,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自己血肉之躯共同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长城,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 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源于爱国主义的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为此,新教材弥补了过去教材的不足,用专目写了中国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族人民、内蒙地区蒙汉人民 、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冀中回族人民、南宁壮族人民的抗日斗争。这样写,既突出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御 侮、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时代特征,又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教材还专门叙述了海外各族华侨,为抗日战争作 出的重大贡献。
第四,新教材叙述了日益高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了
各阶层人民高度的爱国热情,反映了各阶层人民在抗日御侮的爱
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
新教材还从各界、各阶层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去反映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全局。北京学生为反对华北 自治,掀起了“一二·九”爱国运动;沈钧儒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为实现全国团结一致、共同御侮 的局面联名发展呼吁文章,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实现联共抗日的主张而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 发动了西安事变。新教材对这些爱国运动(活动)的叙述,其目的在于表现各界、各阶层人民的爱国热情,表 现各界、各阶层人民为实现共同御侮所进行的种种努力。
新教材还介绍了“九·一八”及“一·二八”事变以后各界人民纷纷建立救亡团体,开展抗日募捐,努力 生产抗战物资,男女老幼奋力支前的感人事迹。卢沟桥保卫战中,连七八岁的小孩也端着水盆让前线士兵磨刀 ;全国抗战爆发后,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经营的民生轮船公司职工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抢运入川物资,有116名职 工献出了生命。
抗日文化活动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前线,以饱满的爱 国热情写出了许多歌颂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优秀作品。对此,新教材也有叙述。
第五,新教材叙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援,反
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性贡献,突出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与国际主义
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斗争得到 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教材在“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目中,着重介绍了苏联不仅从道义上声援 中国人民抗战,还从军事上、经济上帮助中国的具体史实以及白求恩、柯棣华、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国 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新教材修改时还准备反映不少日本反战人士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甚至英勇献身的 史实。
中国人民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既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反对日本和其他法西斯国家对其他 国家的侵略,并积极支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新教材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为支援 整个缅甸盟军战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史实。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东方主战场,抗 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51个师团的陆军中的35 个师团都在中国。中 国的抗日战争既牵制了日本从中国战场抽出兵力对付太平洋、印度洋战场的美军,也牵制了日本北进苏联,使 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2100万同胞牺牲,占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死亡人数的42%,财产损 失和物资消耗1000亿美元以上。据此,新教材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大贡献。这样,新教材便突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 时代特征。
二、充分反映中国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兵民是胜
利之本的真理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各界各阶层人民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是同中国党的作用分不 开的。中国党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新教材根据客观历史,从 以下两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结束了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的根本原因。
首先,新教材说明,中国党最早提出了抗战主张,并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新教材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中国党便首先提出了“武装群众,进行革命的民族战 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中共中央派杨靖宇等去东北建立抗日武装,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同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 明确提出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之间,不论过去和现在有何利害冲突和政见分歧,都应当停止内战,集中 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时表达了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实行对日作战, 中国党愿意与国民党“亲密携手,共同救国”的愿望。在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 共同要求的形势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方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后,中共为改变国共两党对立的 关系,改变蒋介石的对外妥协政策,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新教材介绍了中共为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指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 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局面开始出现”。接着新教材叙述了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形成 后,中共又多次同国民党谈判。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又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 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号召“为保卫祖国领土流最后一滴血”。中国党以民 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由于中国党的努力和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 次合作实现。新教材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是凝聚人民抗日力量的组织 者,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政治力量。
新教材说明,中国党制定的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
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是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
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是抗日战争相持阶
段的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是向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的主要力量。
新教材叙述了根据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华北、 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抗击着大量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 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袭击阳明堡飞机场的胜利以及其它许多袭击日寇战斗的胜 利,都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有力配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策略的改变,日本把在 国民党战场上的兵力迅速转移到解放区战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仅1941年 和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就出动兵力800多万,其中出动1000人以上的170次, 1万人以上的30次。中 国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新教材着重介绍了使“名将之 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黄土岭战斗,歼敌4万多人、 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的百团大战 ,反“扫荡”斗争中涌现的“狼牙山五壮士”和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以及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 争。新教材指出,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对敌 作战12万多次,伤亡60多万指战员,歼灭日伪军170多万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决定性力量,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对日斗争中,中国党领导的主力部队发展到120多万,民兵发展到260多万。这种发展,是人民力量 的发展,它既是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抗日斗争的结果。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 抗日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广大群众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战斗方法,显示了无穷无尽的威力,这正 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强化国耻教育,认清国耻根源,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
自强意识
所谓“国耻”,是指国家蒙受的耻辱。在近代,多指国家遭受外国侵略而蒙受的耻辱,如割地、赔款、丧 失主权、任人宰割;也指卖国贼不顾国格、人格,仰人鼻息,分裂祖国,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 编者认为,国耻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讲祖国悠久的历史文 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要讲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人民受欺凌被宰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以增 强忧患意识和知耻而后勇的自强意识。由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 难,使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既是对日本某些人否认侵华罪行,蓄意亵渎历史的言论的 澄清,更是为了让学生记取历史教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材编者是从这样两方面强化国耻教育的。
首先,新教材以较大篇幅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
略和犯下的滔天罪行。
一是揭露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连续发动对中国的军事进攻,制造了一事列事变,掠夺中国的领 土和主权。二是揭露日本对沦陷区实行法西斯统治:政治上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对中国的资源和劳 动力进行野蛮的大掠夺,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三是揭露日本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教材指出:“仅晋 绥、晋察冀、苏皖等8个抗日根据地,被日寇杀害的中国人就达300多万人,被烧毁的房屋达1700多万间。”四 是揭露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用中国活人作细菌试验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是举世罕见的暴行,也是日本 某些人一直妄图抵赖否认的,对此,新教材用专目详细地叙述了这场持续三个月、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的大屠 杀事件,还给学生补充了一段日本兵以杀人取乐、两位日本军人开展“杀人比赛”的阅读材料,并在思考题中 要学生思考:日本某些人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言论说明了什么?我们应抱什么态度?以便让我们的后代 永远铭记这血泪的历史,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新教材还叙述了日本制造的潘家峪惨案和其他屠杀事件,揭露 了日本在东北建立细菌研制基地,用活着的中国成人、儿童进行细菌试验,解剖活人作标本的法西斯暴行。
新教材还充分揭露汪精卫等一小撮民族败类的汉奸、卖国贼
嘴脸,有力地鞭挞他们背叛祖国、分裂祖国的罪行。
新教材以专目叙述了汪精卫丧失国格、人格的投降言论和叛国行动,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汪精卫的愤怒声讨 和谴责。新教材意在说明:任何分裂祖国、背叛祖国的言论和行动不得人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概 之中的爱国主义,是评判人们忠奸善恶的基本价值尺度。
新教材不仅重视要学生牢记国耻,而且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考国耻的原因,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御敌的历史经验。
新教材在“九·一八”事变一课后“阅读与思考”中,给学生留下这样一段阅读材料:“九·一八”事变 前,日本本土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相当中国的1/7,但却拥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那时,日本工业 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了38.2%,年产钢229.2万吨;军队数量虽少于中国,但武器装备却占绝对优势。而中 国经济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国民经济的90%以上,工业经济不到10%,钢年产量仅1.5吨,军队装备落后,缺 乏训练。加上蒋介石推行反共内战政策,政治腐败,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接着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 :“日本这样的小国为什么敢于欺负中国这样的大国?‘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什么?”以让 学生认识,那时中国国穷民弱,是日本敢于欺负中国、在中国横行霸道的重要原因。“九·一八”事变证明: 落后就会挨打,富国强民才能御敌。只有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唤起学生民族自尊、自强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进而为祖国的统一、富强 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研所特级教师、内地版历史教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