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一年多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实践仍然停留在抓“双基”上,抓基本功和基本态度的层面上,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历史学科,下面,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做到我想学。
怎么让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的局面,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展开课前历史小演讲,在讲完文艺复兴一课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个小传记,并写出你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全班分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代表他们组演讲。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第二天,课上演讲的过程中,老师加以点拨、进行指导、适时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对比较枯躁的历史学习能产生亲近感。
学习结束或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做做适当的文字游戏,既能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熟悉历史人物事件,又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讲完二战出了个谜语,小日本投降(猜一古代历史名人)——有猜屈原的,有猜苏武的,有猜毛遂的。猜谜语可以教师出谜,学生竞猜,也可由学生个人、小组制谜,师生互相竞猜。学生有了兴趣,还可发展成为课外活动,大面积开展。
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联话,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亲身感受人文情怀,体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情趣。如: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要求同学们把该对联补写完整(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学生有了胃口,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会喜欢学习。
其次、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我会学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基础知识是盖高楼的地基,一定要掌握牢固。对于一些能体现社会发展、标志、转折的知识重点记忆。但要改变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材少讲或不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授方法,减轻讲述负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记忆主干知识。给学生大胆减负,不符合形式的,死知识不是考试的重点,不必花大功夫去记忆,也没必要记忆。
记忆是基础,但记忆的目地是为了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记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搞清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联系等。
我在复习“历史上的变法”的时候,引导学生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方向,系统全面的整理知识,按时间顺序把中外历史上的变法排列出来。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跨度以及记忆中检索提取知识的容量扩大了许多倍,对那些记忆不真切的变法史实,也能通过翻书查找迅速编入记忆系统中,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分析其性质和作用,然后归类,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和启示。从而学会了类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既提高了复习效率,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总之, 一句话,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最后、学习不是负担而是责任,让学生意识到我必须学
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关键要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入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有一个经典的“鸡吃米”的理论,有一次,给家长们讲课时,他拿了一只鸡走到讲台上,在讲桌上撒了一把米,他摁着鸡的脖子,让鸡吃米,可鸡说什么也不吃。他放开了鸡,鸡自动吃起了桌上的米。陶行之说,要让孩子学习就和鸡吃米一样,强迫是达不到目的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强制的办法或者是空洞说教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好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过去的战争一打要几年,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今后的大战,不必用几年,也许只要几天,就可以把一个国家多年的积累搞空。例如:当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冷战时代,美苏除在大气层内争夺外,在大气层外也展开激烈的争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意味着其运载工具领先于美国,此运载工具当然能携带核武器,美国的国家安全便成了大问题。于是,美国紧急出台“义务教育法”,五年后美国卫星也上了天。又如,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一场真正的高科技战争,它所展现出来的战争模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战争。多国部队把各国最尖端武器都应用于战场。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战争,各种导弹、激光炸弹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过去炸毁一座桥梁需几吨乃至几百吨炸弹,现在只需几颗激光炸弹即可,此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当即宣布裁军一百万,因为高科技战争不是人多就行的。
通过举例,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国力要靠人才,使他们懂得,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自我需要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