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卫(株洲工学院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摘要:通过对色彩构成概念的反思与追溯,以探索数字化时代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出路;颜料只是色彩介质的一种表达方式,追求对色彩的认识、审美和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主题性设计多元化是色彩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要走中国特色的色彩教育之路就必须加大对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和整合。
关键词:介质; 色彩构成; 改革; 传统色彩
引言
目前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有明显的三个弊病:一是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二是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不注重研究民族传统色彩;三是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不明确颜料介质只是表达色彩的工具,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
因此,针对色彩构成教学20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与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现有色彩构成的概念进行反思和追溯。
1 色彩构成的回眸
1.1 色彩构成的概念 DOLCN.com
构成(Composition),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构成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色彩构成概念,在这里简要地追溯一下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
1.2 色彩构成的追溯
欧洲色彩艺术从传统架上绘画向现代表现色彩的过渡,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最具革命性的阶段。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等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点彩派技法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空间混合"有类似之处)。而后期印象派画家如凡·高(Van Gogh,1853-1890)等反对科学和客观的力量,虽然同样是画展现在眼前的习见事物,却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具象的物体之上,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1]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几何构成。
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色彩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互为因果和促进下,其结果才盛开在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之中。这个由在包豪斯任教的三位艺术家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1879-1940)、伊顿(1888-1967)等人开创的色彩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一是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各项性质,二是感性地开发色彩的构成表达。[2]特别是伊顿的色彩视觉课程(其思想凝聚在其所著的《色彩艺术》中),对当今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的专门课程。[3]
在我国,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陈之佛(1896-1962)、庞薰琹(1906-1985)也曾办起过"图案科",但经历了抗战、内战和动乱之后,直至20世纪下半叶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才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也有人叫它"装饰色彩"课)。[4]其色彩构成理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图案色彩"教学模式,使我国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无论观念还是手段,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
2 教学改革动机
2.1 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
从架上绘画到色彩构成,前者的介质多为颜料,而后者的介质可以是颜料也可以是电脑显示屏,其终端介质载体为打印机或印刷器械。前者偏重感性认识,后者偏重理性抽象和感性运用。静物写生的架上绘画重色彩的再现,而色彩构成强调对色彩的组合和运用。如若使用架上绘画的颜料这种介质进行色彩构成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颜料(如水粉、水彩)等介质的熟练掌握,但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而且,架上绘画的色域范围小,颜料调配通常最多只能用到几十种颜料,调色后的色彩饱和度偏低,它能产生的色彩种数远远少于数字化电脑屏幕的RGB色彩色域。应该强调的是: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它的本质轨道上来,也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而不是对某种介质的掌握。因此,以电脑取代颜料作为完成色彩构成训练的介质有可行之处。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2.2 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
如上所述,若使用电脑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这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与传统的颜料绘制相比,许多学生表现出更依赖于电脑和彩色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而厌倦、反感传统的训练方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借助于电脑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迫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2.3 传统教学的弊病可能带来的危害
2.3.1 束缚了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
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这是个必须明确的教学概念。[5]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将构成课作为技法课上的现象屡屡存在,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而包豪斯色彩教学早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6]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三要素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自我提高。
"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注1,要真正提高色彩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达的工具、对象变了,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2.3.2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缺乏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国的设计水平还未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意上的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目前我们的教科书多从原理入手来展开色彩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加之艺术设计本科色彩构成教学学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7]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2.3.3 影响我国色彩构成教育的特色发展
我们的色彩构成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这和我们一味向西方学习而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营养是有关的,加之缺乏对色彩构成一些专项课题和主题性设计的基础实验研究,才导致我们今天色彩构成教育停滞不前的局面。我国的色彩构成可以说在思想观念层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进构成教育的水平,与我们飞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是相对滞后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回到研究色彩构成的本质目的上来,才会出现一些重量级前辈感慨传统图案教学与构成教学的冲突,进而担心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趋势。[8]其实,要真正开拓我国的色彩构成特色的教育,与其抛弃传统不如承续历史文脉,以中国传统图案和色彩为主题设计去挖掘和重构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之路。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讲:"中国的设计艺术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9]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那么,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里程碑。要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我们学习色彩构成,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与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也便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3.2 主题性设计多元化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色彩的基础设计教学当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主体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10]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中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如题为"大师作品与设计运用的构成"等等)。[11]这样做,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3.3 重视传统民族色彩的解构和融会
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色彩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结语
清纪昀(1724-1805)有云:"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注2我们不可能抛开现有的色彩构成体系去创造一门新的传授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古方",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其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与色共舞。
注释
注1:见(唐)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昼松石序》有:"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注2: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J ]. 甘肃教育. 1997,(Z2):91.
[2] [4] 洪锡徐.《素描与色彩,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J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5.
[3] [8] 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的教学》[ J ]. 装饰. 1997,(3):4-6.
[5] 班石.《构成谈》[ J ]. 装饰. 2002,(8):12.
[6] 顾大庆.《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J ].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9):40.
[7] [10] 曹方.《教学札记:海斯特的四个课题及启示》[ J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 2001,(2):80,79.
[9] 转引自陆宇澄.《图案与三大构成教学思辨》[ J ].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2,(3):57
[11] 宋建明.《浅论法国色彩学研究领域中的学风及其方法》[ J ]. 装饰. 199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