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投敌叛变罪的死刑适用
根据刑法第108条和113条的规定,投敌叛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或者带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并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另据刑法总则第56条的规定,对犯投敌叛变罪的,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可见,对于此罪,适用死刑的条件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那么,如何理解投敌叛变罪死刑适用的这一条件呢?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这一条件是指投敌叛变行为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的危害达到了最为严重、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情节特别恶劣。当然,对投敌叛变罪死刑适用条件的认定主要是从投敌叛变行为实施的手段、程度、方式以及它所引起的社会政治和国际影响等后果来说的,对其进行综合判断后认为,其行为已经达到了刑法总则所规定的适用死刑的实质性要件“罪行极其严重”时,即可认为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从而也才能动用死刑这一极刑。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认定:
其一,在党政机关中具有重要领导职务的人员投敌叛变,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如投敌叛变造成国家机密大量流失、引起该地区局部动荡或者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等;
其二,带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造成严重后果的,如造成上述人员中的多人参与投敌叛变,或者使有关单位的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或者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等;
其三,在某一区域具有相当影响的民族主义或者地方极端分子投敌叛变,致使该地区的民族情绪激愤或者地方分裂势力抬头,并造成其他一些严重后果的;
其四,投敌叛变行为虽然没有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直接的危害后果,但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其叛变行为直接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危害后果的,如造成政治、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等;
其五,在实施投敌叛变行为过程中,又有其他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并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如犯罪手段特别残酷,采取暗杀、爆炸等手段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的等;
其六,投敌叛变造成特别恶劣的社会政治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或者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或者造成外交事件等;
其七,其他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投敌叛变行为,如共同投敌叛变,犯罪组织人数众多、组织庞大、活动猖獗,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死刑适用中,即使是投敌叛变“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依法应当适用死刑,但也要注意和刑法总则规定的死刑适用规格“罪行极其严重”相协调,只有对那些不论是从分则规定的条件上看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还是从总则上看,其行为又符合了“罪行极其严重”者才能以死刑惩治。即使如此,对于那些应当判处死刑的投敌叛变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仍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参考文献
[1] 参见肖扬.中国新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2] 参见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参见欧阳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注释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4] 参见于志刚.危害国家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5]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6]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 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 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 欧阳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注释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10] 刘家琛.新刑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11] 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 祝铭山.中国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3] 于志刚.危害国家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14] 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5]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下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6] 谢毅超.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几个问题[J].福建法学,1997,(2).
[17] 张明楷.刑法学(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8] 于志刚.危害国家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19] 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0] 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1]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