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中國人確實已經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西方發達國家的暢銷圖書可以被以最快的速度翻譯為中文出現在中國的書店裏;九一一事件時,成億中國人與美國人一起感受了這震撼性的時刻;伊拉克戰爭中的一個戰鬥場面也被全世界同步轉播,中國人觀看的熱情一點不比看世界盃比賽低;中國新的社會精英對美國大城市甚至比對中國內陸城市更熟悉;進入中國的大型跨國企業也已適應了中國的水土環境。民族認同、國籍身份這些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固有的意義。全球化生活的時代已經開始。甚至連反全球化的運動也以全球化的方式進行,誰還能阻止全球化的全面展開?
「歷史終結」以後,使全球化時代的降臨;全球化的降臨,表明「歷史終結」已是「已經」,成為一個完成時態的事情。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中,憲政成為另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憲政話語的外部話語勢力
憲政之於中國,並不是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個新鮮事物。恰恰相反,差不多正好一個世紀以前,中國就曾出現過類似的訴求,並獲得了比它在今天所能取得的話語空間更大的空間。半個世紀前,中國幾代知識份子就曾鼓吹這一政治-社會制度。由於歷史性的原因,這一血脈中斷了半個世紀。半個世紀後,20世紀末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延續這一血脈的聲音。
從理論淵源上講,當前憲政話語的復活當追溯至1980年代末期制度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從1980年代後期盛洪等人向中國翻譯介紹制度經濟學開始,到1990年代,制度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主要的學術流派。制度經濟學成為經濟學主流之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大面積入侵,形成「經濟學帝國主義」,其他學科為因應時勢,也開始多少接受了制度經濟學的部分方法與假設,尤其以法學為甚。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經濟學火速竄紅,從「庸俗經濟學」一躍而成為顯學,而法學也借著「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的東風成為熱門學科。經濟學與法學的竄紅最後彙聚成社會理論的興起,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理論順理成章的成為1990年代後期的學術焦點。借用哈耶克理論,中國學術思想界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做了全面而嚴厲的清算,最後形成的共識則是只有憲政才能保證中國社會的穩步發展。
憲政話語復活時,中國正處在一個複雜的話語場之中。在全球化這個大的背景下,主要的話語形態包括:
1. 意識形態話語
進入1990年代以後,官方意識形態之於原先僵硬的立場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撤退和調整。首先,放棄了教條的計劃經濟體制。從1992年開始起認可並提倡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逐步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則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完成。其次,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也有所退縮,在新近的「三個代表」理論提出後,民營企業家被允許入黨並可取得相應的參與政治的機會。再次,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堅持和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一再強調並沒有妨礙其他聲音的出現。毫無疑問,官方意識形態話語仍然是中國最強勢的聲音,但這種意識形態經過調整後在許多領域都放棄了主導權,尤其是在學術領域。因為佔有著中國最豐富的宣傳資源,意識形態話語仍然佔有相當大範圍內的話語空間,任何一種聲音的出現都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對於其他的話語形態而言,它甚至構成了一個最致命的威脅,任何與它的正面衝突都可能威脅到自身的生存。但是,這並不影響它被符號化的事實,在大多數人的內心已經對它缺乏像先前那樣的順從了。
2. 自由主義
在1990年代中國的話語場中,自由主義幾乎帶有政治正確的味道。自由主義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分支:理性自由主義與保守自由主義。到目前為止,因為經濟學的強勢,佔主流的仍然是哈耶克一路的保守自由主義。但是,中國的自由主義旗幟下似乎站著一群並不相同的人,包括權威主義、民主主義、保守主義、激進自由主義的各種思想流派都對自由主義表示了認同。而在這些自由主義者中,為數最多的則是具有經濟學專業背景的知識份子。因此,今天中國的自由主義多少呈現出「經濟學自由主義」的特點:按照經濟學的假設解釋歷史,以經濟學方法論證政治制度的演進軌跡,對市場自發調節的能力表現出一種索羅斯﹙George Soros﹚所謂的「原教旨市場主義」的迷信態度。更需要注意的是,憲政在今天的語境中,許多時候都被表述為「自由主義憲政」,論證憲政的歷史與現實的正當性時,自由主義政治──社會理論是最主要的資源。而且,這種自由主義又往往被表述為「英美自由主義」,憲政模式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也是「英美憲政」。因此,憲政被許多人當成自由主義話語的一種,談到憲政,總要多少涉及到自由主義理論。在相當多的自由主義批評者那裏,憲政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甚至否棄,而認同憲政的人往往同時也認同了作為主流的保守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