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2004年第17期
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党人的自觉追求,深刻地蕴含在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成为我们党许多新论断、新思想提出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点。面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全面理解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个战略命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必然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建设,如何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增长他们的知识和志气,推动他们全面发展;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对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标准问题作了明确阐述;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对具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等崭新面貌的新人形象作了深刻概括;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而英勇献身”等素质作了新的概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在这一系列深邃思考的基础上,1980年5月,他在书赠《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对全国青少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要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160页)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以“四有”的表达形式,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他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素质的思考。1982年7月,他进一步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
“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谈及新中国建立后10多年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认为他们绝大多数怀抱崇高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捍卫人民利益,处处表现出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在“一九五九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能够“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自觉地同国家一道来渡过困难。”(同上,第233页)“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极不相适应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
“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这一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的顺利推进,要求建设者“又红又专”,具有主义理想和道德,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服从大局。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4页)“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这些要求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同上,第104页)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思考中得出的“四有”新人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民族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考。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方面,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对于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也是在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过程中实现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四有”新人理论从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深刻阐明了民族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指明了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种自觉追求
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提出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实践中不断升华,逐步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党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内核,我们党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有”新人理论从多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内涵。在对培育“四有”新人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深刻认识与自觉把握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培育“四有”新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代青年和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以及邓小平教育理论。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我们党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明确主张,深刻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概括为“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的论断,强调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知识分子要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等。这些论断,成为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我们党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深刻阐明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强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作用、劳动者素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有”新人培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丰富论述,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南。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项千秋基业
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世界各国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更大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更加倚重,成为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描绘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蓝图。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进一步凸显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对培养“四有”新人提出了新的实践课题。对这些课题的回答,是事关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基业,也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等。所有这些,一方面为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的贯彻落实提出了现实的实施路径;另一方面从多方面丰富了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赋予这一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人才强国战略是对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的极大丰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等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培育“四有”新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