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陷入困境时,你的家庭关系是否同时陷入紧张?面对过多的干预和关照,你是否更加焦躁?
往年,春节过后就进入了招聘和求职旺季。今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少企业都在裁员和减薪。各大中城市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虽然比往年更加火爆,但收到录用offer的却明显减少。相信每个正疲于“赶场”的求职者都在一次次的“恳请”与“被拒”的过程中,试探着自己的心理底线。经历过这个过程,有的人越挫越勇,有些人则失去自信,甚至趋于崩溃。
事件回放:
重庆沙坪坝的一个人才交流会上,某女孩对一位中年女性破口大骂,在走出交流会现场后,她还伸出拳头,对这个中年妇女大打出手。你可能猜不出,挨打的就是这个女孩的母亲。
原来,这个女孩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因种种原因被母亲叫回了重庆。回来后不久,金融危机爆发,四处都在裁员,她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挫折感使得她不愿再去找工作,还为此埋怨母亲。
但是,她又不堪周围“啃老”的舆论,几乎是在母亲押送般的“陪同”下,女儿不得不跟随母亲再到招聘会现场求职。到招聘会现场转了几圈,女儿在母亲督促下在5家用人单位前填写了求职表,但是这几家单位都没有录用的意思。母亲拉着女儿继续找,这时,女儿对母亲的不屈不挠感到很不耐烦了。当母亲“要她回去继续找工作,不要在家啃老”的抱怨再次出口时,女儿破口大骂,握紧拳头向母亲打去……
(《重庆商报》2009年2月)
过分的帮忙会起反作用
某外企电子公司(上海)招聘经理方原
对那位惧怕找工作还对母亲大打出手的女士,相信大多数企业都不敢接受她。
今年的就业形势的确比以往更为严峻,因而身边的亲友帮助求职者寻找门路和信息,大家也都能够接受。但是,企业招聘者对那些“过于依赖亲友”的求职者大多还是持否定态度。
我记得上个月的一次招聘活动中,来了一对父子。爷俩刚来的时候,儿子在旁边填写简历,父亲就一直跟工作人员询问公司的情况。等儿子填完后,父亲检查了一遍,又要了一份表,竟然自己拿起笔填表格递给我。当时我对这个求职者的印象就不太好,感觉他不够自立。我就对他说:“找工作的人是你,不能让老爸这么操心。”结果儿子还未答话,老人倒解释说:“我这儿子很好学也很能干的,但不爱说话,我得给他把把关。”
本来我以为这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家长这么不放心。后来一看简历,发现是1977年出生的,都30多岁了,还需要老爸把关,怎么让单位信任你?
其实,连续3年参加公司的春季招聘展会,对这些场面我已经司空见惯了,不算稀奇。据说在前几天辽宁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个大学生倒是自己一个人去求职,但是在递交简历的同时,他向面试人员发放父母名片,称父母手头的优势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连那个干了六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某银行招聘经理杨女士,也被吓了一跳。虽说这些求职者是找工作心切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些做法真的帮不了他们什么,反而会起反作用。
不过最近,上海外贸学院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推选了“校企联络形象大使”——也就是学生就业推销员,由低年级同学代替临近毕业的师兄师姐与企业联系实习或就业的机会,我们觉得这种帮助形式挺新颖。我们公司每年还会进行校园招聘活动,这些“大使”的出现,对我们筛选人才有些帮助,同时也避免了毕业生过多遭遇挫折。
危机下,我们需要帮助
大连纺织学院大四学生张昊越
我和我周围的同学都认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即便那位重庆母亲的“强迫”方式令人反感,甚至是在帮倒忙,打母亲都是不可原谅的。父母亲都是好意,不能因为工作而打散亲情,建议这个女孩和她妈妈好好谈谈,如果做不到平和交流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找工作是家里的大事件,大三的时候,我舅舅和姨妈甚至姥姥都被我爸妈撺掇得忙活开了。进入大四后,舅舅执意要我报考公务员,继而小姨又建议我考研。
考研成绩下来之前,我在全家的督促下开始跑人才交流会。从设计制作求职简历,全程陪护笔试、面试,他们都要参与。有一次,一家外企到我们学院进行校园招聘宣传,很少出远门的父母竟然连夜买了机票飞到大连,我想阻止他们都来不及。
我同学的父母虽然没有飞到学校来,但和我的情况也差不多:有的同学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有的则比较偏激。一个“很自立”的同学为找工作的事情还和父母闹翻过——因为两代人对不同的企业或工作地点以及对企业方的判断都大相径庭。这个原籍陕西的同学原本准备毕业后不回老家,在大城市找工作,他的父母不同意。但是后来拗不过他,只好随他。一天,一个西安的记者给他打电话,说是当地晚报发起了一个“晚报助力大学生求职”活动,通过递交简历的方式报名,经过筛选,将有44名求职者可以得到免费求职培训。他也是这44位幸运儿之一。
原来,他父亲是第一位赶到报社为孩子报名的家长,因为赶得急,把腿都摔坏了。得知父亲那么着急地为他寻找工作机会,我这个同学好几天都很沉默。
今年开学后,我听他说,过年时,一向不喜欢热闹的他,竟然破天荒陪着父母亲参与长辈好友们的聚会活动,主要就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哪位叔叔阿姨能一不留神透露个机会。他还说: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现实,我们都无法拒绝。连温总理都说求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事,家长社会经验多,阅历深,积极配合子女求职,求职路走得更顺畅些,少走弯路,这有何不好呢?
过度反应,于事无补
在2008年前,中国每年平均有100万应届毕业生在当年找不到工作,人力供过于求。在现今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大势当前,莘莘学子就业有困难,急也没用。
最近也有不少有经验的专业人,被请“下车”。现在,未来一年,甚至两年,是考验大家在逆境下保持信心和毅力的时刻。如果大家像受惊的动物,过度挣扎,将带来更大的创伤。因为人在逆境下,过分反应,反而消耗更大的心力,造成内耗;在这情况下,容易暴躁,甚至与你相爱的人,发生口语甚至行动上的冲突,让所有在这状况下的主角受伤。
诸事有阻,以守为攻
在不利的大环境下,“以守为攻”是顺势的策略;需要有耐心等待一些非我们所控管的外在因素。父母越俎代庖的现象,像是代为子女应聘,或在招聘提问时,反客为主抢着回答等,不但没帮上忙,反而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以守为攻”不是什么都不做,坐以待毙,可做的是——保持学习及保持斗志。
1)保持学习:一般的大学生,刚毕业时动手能力低,可趁此经济差的情况,学些实用性的学科,习得一技之长,就可在进入职场前,把学习曲线缩短,让未来雇主在芸芸众生中对你垂青。要练习什么样的基本功呢?比如外语能力,不只是英语,可以培养第二外国语甚至第三外国语;比如电脑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懂得在互联网收集资料,还可以增加对于软件的应用能力等。
2)保持斗志:每天都有目标,完成某些事情。目标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所为。无所为会使人意志快速消沉,钻牛角尖,有可能酿成悲剧。意志消沉时,有机会也看不到,所以要避免这情况出现,让自己每天都有些目标完成,并且自己决定想做的事。
“谈心”比“懊恼”有效
当我们就业有困难时,父母有时比我们更无助。供我们读完大学,他们可能已经无力为子女提供更多“实质帮助”。他们有的不懂“谈心”这个技巧,其实就算是亲密爱人,有时也不懂。因而在提供帮助时,父母或身边的亲友会出现越俎代庖的行为,“好心反而做了坏事”。
面对他们焦虑和唠叨,与他们“谈心”比发脾气或沉默更有效。越是你亲爱的人,有困难时他就越想帮你做一些事。而你也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慰藉。人常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找工作牵涉的范围比两个家庭还要更广,因为它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你的整个家族的事。因而你要花费点时间调节自己的心态,重新看待你和家人亲友的关系,坐下来好好“谈心”。
那么要如何“谈心”呢?
●“谈心”不是针对事情,解决问题,是谈心里的感受,感受对方背后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可能是自尊、可能是需要被别人肯定。
●“谈心”是把关系拉到对等。像朋友一样,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痛苦和委屈,让对方理解自己,什么都可说。
●“谈心”是让对方明白何时你需要他们的双手,何时你要自己做决定。当有困难回家,请他们给你私人的空间。
●“谈心”也是让自己和对方可以有机会理清自己内心的思路,进而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是父母的角色:读这个文章时,你要开始练习如何让子女做主;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和子女谈心,可以考虑别的行为,比如写张小卡片或送他一本书——心意的表达可胜千言万语。
如果你是子女的角色:读这个文章时,要开始与你父母“谈心”,你会让你父母安心,尝试与父母沟通你的情绪,与父母倾诉内在的感受。相比对别人倾诉,有极不一样的效果。谈心其实不需要技巧,你愿意谈就可以。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谈心”就是情感表达,就是让他真正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