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于今年6月由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理论与实践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本刊现摘录其讲话要点予以刊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农村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比重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不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将不利于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落后和社会分化有可能加剧,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国家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将农村资源集中用于工业与城市,对增强综合国力是必要的。但城乡二元制度不利于农村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我们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理念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探索适应新阶段发展要求的、推动村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深入了解农民,促进理念转变。要深化和细化“三下乡、五服务”要求,在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业务和技术常识普及到农村、普及到农民的同时,了解当地农村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宗教特点、生产方式和农民需要,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村镇建设只有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反映农民需求,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原来单纯抓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综合协调、有机整合,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扶植,共同推动。
二、适应新形势要求,研究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要求研究城市问题。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4,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收入为5278亿元,其中3274亿元被带回农村,相当于当年村镇建设总投资的85%。农民进城务工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方面。农民带走工资是增收主来源,也是村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相当于城市劳力一半的进城务工农民,城市正常运行和工业经济、社会服务已离不开农民,城市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要给予进城农民平等权利,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工务工条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农民历来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主体,乡镇企业、小城镇、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民利用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民工潮”、“民工荒”也是农民运用市场机制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支撑。农村住宅从来都是由农民自建自用自主,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源于农民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认真研究农民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判断能力,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先进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要符合市场规律,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充分发挥自主建设家园的潜力。农村建设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村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凡是能用或经改造后能用的,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大拆大建。科学指导农民建房,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方案,引导农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妥善处理城市扩展引起的拆迁补偿、征地补偿等问题,防止城市盲目扩张,防止城市垃圾、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扩散。积极探讨村镇建设的县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农村税费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县乡机构改革的要求,明确县级政府村镇建设管理职责,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村镇管理指导力量,本着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分离的要求,探讨政府加强规划引导,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农民依据规划自建住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出工出力,突出改善居住环境的新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体制。
三、采取切实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改善城市就业环境,提高农民收入。2004年全国有118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举家进城的有2470万人,为他们提供适当住房、子女教育等条件是紧迫的任务。要探索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范围。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注重农村规划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高度,从规划上将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节约用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城市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农民对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统筹促进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规划建设和协调发展。注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加大村镇外部基础设施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城乡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至2003年,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分别为36元、42元、68元和67元,而同期城市则分别为487元、658元、887元和1320元,差距一直在1∶13以上。配套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靠农民力量难以办到,需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将中央和地方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向各地区重点镇和规划发展的村庄集中,发挥投资效益。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带动农村环境建设。以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要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将完善小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纳入目标,总结已有经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和村庄,引导城市骨干市政公用企业引领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