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
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6/1/9 13:53:57 发布人:admin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永葆中国党的先进性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许中田 |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对于党来说,先进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须臾不可偏离的生命线。
●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贯穿于党生存与发展的始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永远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党的先进性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根本性质、宗旨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代进步的潮流和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等方面,全面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基本途径,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远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先进性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其先进性。所谓先进性,是指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的觉悟的阶层,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种先进性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对于党来说,先进性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其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历史经验表明,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不仅要看它由什么人组成,看它为自己贴上什么标签,而且更要看它的宗旨是代表什么人的利益并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些利益。先进性作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党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密切相联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从党的先进性角度对党的性质加以科学规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指出:“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的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创立了科学而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提出了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论断,指出:“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他认为,党的先进性一方面在于它“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主义者”;另一方面,“先进队伍的自觉性也表现为它有组织起来的本领”,“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建设工人阶级政党以及在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工人阶级政党”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在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的同时,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给予高度重视,指出决定党的性质的不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而是党的思想教育和政治领导,强调从思想上建党的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实践中,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在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同时,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对于党来说,先进性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须臾不可偏离的生命线。无论国际主义运动史还是中国党近八十年的奋斗史都表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就发展;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甚至亡党。在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运史上,在要不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方面,工人阶级政党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惨痛的教训。二十世纪初,第二国际之所以发生分裂并最终瓦解,根本原因就在于面对当时的形势发展,各国党内机会主义抬头,党的性质发生了严重蜕变,党的先进性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公开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帝国主义战争。而在俄罗斯,布尔什维克虽然只有二十多万党员,但由于充分发挥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因而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国家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执政长达七十多年的苏联党却在瞬间失去了政权。这是为什么?一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党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没能正确把握自身建设的方向,逐渐偏离了先进性这一党的生命线,直至最终丧失了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中国党在近八十年的历史上,一贯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因而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总是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也都有过挫折和教训。而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走出来,靠的就是党自身的先进性,党自身的战斗力和创造力,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就是党始终做到了“三个代表”。
先进性是历史范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先进与落后相对。判断一个事物先进还是落后,标准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与这一事物所处的时代相联系的;而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从而相应地也就有判断先进还是落后的不同标准。同样,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具有先进性,其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就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总是与时代的步伐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对于党来说,保持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贯穿于党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中国党要永葆先进性,就必须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确把握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并依此提出自己的奋斗纲领和政治主张,确立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以我国社会的最先进阶级即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党不可能产生于落后的封建的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然经济中,而只能在“现代生产力”、“现代工业”、“现代化的大工业城市”的基础上出现的现代工人中产生。党作为现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产物,理所当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归根到底集中体现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现代历史证明,中国党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先进的社会力量,就是因为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角度讲,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首要内容提出来,正是基于对当今时代变革趋势的科学把握。当今时代的变革趋势主要表现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不断加快,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它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建立在旧的分工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出现重组,以拥有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阶层将日益突显。对照时代变革的上述趋势,我们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为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内部构成上都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人阶级”这一传统概念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解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说包括大量掌握着“第一生产力”的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党。
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这是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一条科学结论。党之所以不仅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因为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国党作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自其成立之日起就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追求。从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到推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和“二为”方针的确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的制定,都是我们党领导和组织的。今天,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定为中国党对新时代的强烈回应,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党的思想基础方面的时代内涵。因为,江泽民同志所指的先进文化,不仅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这种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不仅要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去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不仅要吸收和消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文化;不仅要着眼于迎接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抢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和世界观问题。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从来不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一方面,“三个代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而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三个代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历史课题,深刻揭示了党要服务于人民,就必须动员、组织、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联系群众的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表现在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其次表现在坚定不移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我们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永葆中国党的先进性
中国党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在这近八十年里,我们党已从一个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发展成为一个掌握着全国政权、在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大国连续执政五十多年的党。党的地位的这种历史性变化,决定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我们党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体现了新时期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我们党在新世纪继续保持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提供了行动指南。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一切不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这一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中国党要永葆其先进性,最为根本的就是必须长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当好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首先,正确把握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谓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生产力。以此来分析,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无疑是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但在当代中国,判断先进社会生产力,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既把中国的生产力放到世界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又从中国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定位。也就是说,构成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符合世界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符合当代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点表明,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四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次,积极变革不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就是说,要促进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做好体制创新的文章,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满足其内在要求。一是在生产的技术形态上,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市场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国际经济规则办事,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二是在生产的社会形态上,实施有效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观念、制度体制与生产力发展是否相适应,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能否顺利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支配,这就迫切要求建立起能独立运行的组织调节体系;而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平等化,使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迫切要求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推进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另一方面,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观念更新,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取代封建小农意识,用现代民主科学的观念取代封建宗法意识,逐步建立平等、竞争、知识、效率、民主、法治等现代观念体系。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不丢老祖宗,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切制度与行为的基础,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前途命运与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标志着党的文化使命感的增强,标志着党的执政观的成熟,显示了中国党人以推动文明进步为己任的开阔胸襟。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发展方向是由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科学理论所决定的,这种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它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中国党要永葆其先进性,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决不搞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有效地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当然,作为先进文化核心部分的科学理论,同样也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决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要么是无法对先进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要么是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所淘汰。因此,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转化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学风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状况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是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体现,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保证这一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党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时刻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正确处理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于广大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之中,始终保持各级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必须研究利益在当今时代的新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利益多样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广大人民利益变动的显著特征。这种多样化使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矛盾,要求我们党在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必须把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调整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时必须始终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倾斜,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把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同坚持党的理想和党章对党员的要求统一起来,继续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统,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切实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样,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我们党也才能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那样,脚踏着大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