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lunw.com
军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
——论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 作 者】王松
【作者简介】王松 副教授,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
【内容提要】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军事经济问题,是中国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崭新课题。毛择东围绕着发展军事经济力这一主题,创立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民主的军事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军队军事经济的新特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培育了军事经济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着眼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特殊性,科学分析了军事经济诸矛盾的相关性,准确地把握了军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出军事辩证法的勃勃生机。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
【关 键 词】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贡献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对中国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是毛泽东思想在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展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军事经济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经济思想。同时,又吸收了中华民族军事经济思想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风格和作风。毛泽东首创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在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土地问题、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人民军队内部军事经济、国防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经济问题,深化了对军事经济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所揭示的军事经济指导规律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所培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紧紧依靠人民,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依靠谁来发展和壮大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实力,是中国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军事经济指导思想,使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对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如何争取“民心”、利用“民力”提出过许多有益的见解。《孙子兵法》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当然,古代军事家没有也不可能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剥削阶级的狭隘私利也不可以使战争目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契合。况且,历代剥削阶级的征战又难以完全避免“妨民”、“害民”的结果,必然使人民产生离心倾向乃至厌战、反战心理。因而他们利用民力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
孙中山提出了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的思想,但未能实行。他经历武装起义的多次失败之后,在晚年开始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兵力去奋斗,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全国农民和工人的参加,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他强调进行国民革命要依靠国民的力量,倡导武力与国民相结合。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的思想,反映出孙中山对战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他依靠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当然,孙中山这一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倡导武力与民众相结合,但在政治上受自身阶级的局限,最终难以真正地依靠工农群众来进行战争。
列宁领导的革命战争,主要依靠对象是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对农民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在苏俄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法令,把农民除必要的口粮以外的粮食全部强制收归国有,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严重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军队同广大农民的关系。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他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于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1]他总是教导全党全军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强调军队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根稻草、一个鸡蛋、一针一线都不准拿,使官兵们懂得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人民当兵,为人民打仗的道理。
毛泽东提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与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战争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本质上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必须实行人民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他提出和实行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取之于民”,又要“帮助于民”,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努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他要求军队首先必须帮助民众发展生产,然后再向民众征收税款,而且还要多帮助,少征收。他说:“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轻而易举。”[3]为了使军队自觉地帮助人民生产,毛泽东提出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三队”建军思想,并亲自领导了延安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这样,就在“取之于民”的同时,也“取之于己”,外加“取之于敌”,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使边区军民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获得了民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军队的更广泛的支援。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承担了艰巨复杂的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捐钱献物,这些感人的事例在人类军事经济史上都是罕见的。
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按教科书的说法,在武装干涉和长期战争的条件下,“战时主义政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不对的,我们国内战争比他们长得多,没有实行“战时主义政策”而又取得了胜利,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农民。中国现代军事历史的无数事例说明,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力量是军民结合型的整体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深厚根源则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正是如此,国外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们高度赞扬了毛泽东依靠广大农民为主的人民群众赢得战争胜利的经验。一位美国学者说:“正是数以千万的农民积极地卓有成效地支持和参加了革命,才保证了革命的胜利。”[4]
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中国军事经济新的发展道路
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1 开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的军事经济发展道路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崭新的道路。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城市中组织工会,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罢工,直至发动城市武装起义。法国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这样,俄国十月革命也是这样,都是走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因此,其军事经济战略主要依靠对象是城市的工人阶级,战略基地在中心城市。
而中国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则完全不同于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革命。在敌人长期占领城市,井实行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党领导人民军队转到偏僻的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解决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的确是个大难题。一方面,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客观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另一方面,国际有的人对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工作说三道四。1928年,布哈林代表国际参加中国党“六大”时说:“在一个农村区域中,聚集了这么多不生产的群众——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女人,坐在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到这时候,农民一定起来反对红军。”[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党的“六大”召开不久,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批评“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针对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他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6]这篇在斗争中产生的深刻尖锐的文章,从认识论的高度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蕴含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中国军事经济的发展战略。
毛泽东在科学论述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独创地阐述了革命战争与土地革命的辩证关系。在中国进行革命战争,必须进行土地革命,二者的紧密结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将革命战争与土地问题的有机结合,使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胜利的途径,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也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人民军队建立后,红军组织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客观现实,采取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后,又及时地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在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为此,必须注意战时经济建设。战时经济建设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7]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只有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支持长期战争。
在人民军队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上,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军事、政治、后勤三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了人民军队的各项经济制度,严格军事经济管理。探索出一套人民军队的经济保障方式:打土豪筹款子;就地补给,取之于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军队自力更生搞生产;就地筹措与后方供应相结合,以后方供应为主等。并实行了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使军事财力物力发挥出更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在革命战争实践中,中国党以广大的农民群众为主要依靠力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正确处理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不断增强了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家能就军事经济诸方面的矛盾问题,作出如此科学、而又系统的阐述,并且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2.2 对中国国防建设道路的探索
建国后,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加快国防建设,增强军事经济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在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军曾提出了“学习苏联完整的后勤工作建设”[8]的任务。后来,苏联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给了中国党人以重要的警示。1956年毛泽东在深入总结建国后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后来又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开始了对适合中国特点的国防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谈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教育全党全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毛泽东提出加强国防建设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目的是加强国防建设而不是削弱国防建设。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思想。1964年又提出“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方针。所谓两个拳头就是一个农业、一个国防,一个屁股就是基础工业。强调基础工业“坐稳”了,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这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布局。[9]
毛泽东提出的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毛泽东关于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构想有三个特点:
其一,我们的国防工业要有能够制造各种武器装备、包括最现代化的尖端武器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将来,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1961年,党中央作出了以研制“两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其二,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军事工业生产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毛泽东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着眼于增强军事工业,尽快形成反侵略战争的能力,并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他一再强调,全国要搞大后方,每个大区要搞大后方,每个省也要搞自己的大后方。他还特别要求,地方要搞军事,各个省都要搞军工厂,先搞修理,后搞制造。
其三,统筹兼顾,平战结合。毛泽东在处理国防建设各种关系时,强调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统筹规划、保障重点,平战结合,使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军队整体建设协调发展,使后勤的各个系统协调发展。
在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工业尤其是现代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国防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生产力布局逐步平衡,军事高科技发展迅速,在短短时间里,我国突破了“两弹一星”的科学技术难关,创造了国防建设发展的奇迹。
3 制定科学、民主的军事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军队军事经济的新特征
在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党人还面临着如何加强对红军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科学、民主的军事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军队军事经济的新特征。
3.1 确立党对军事经济工作领导的制度
党对军事经济工作领导的原则主要体现在:
军队的经济工作与其他军事工作一样都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进行。不能因军队经济工作的特殊性而脱离或削弱党的领导,这是由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在南昌起义的过程中,中国党明确提出,起义军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部门都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党的组织,特别是军队中的各级党组织对军事经济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保证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党的组织都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每位党员都要注意经济问题。
党对军事经济的领导要从组织制度上落实。1928年4月,在组建红四军军事、政治领导机构的同时,毛泽东、朱德对部队内的军事经济机构设置作了原则的规定。决定红四军的经济组织可分为执行、计划、监督三部门。计划筹款与全军预算及分配支取问题由党的委员会负责,监督经济则由上级士兵委员会负责,执行部则军部有军需处,团部有辎重队,营连有经委会。
党对军事经济工作领导原则的确立,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军队的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
3.2 建立人民军队内部的经济民主制度
毛泽东提出了军队内部的经济民主制度,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有机结合,构成了军队的三大民主制度。军队内部的经济民主制度主要指经济公开、官兵平等、民主监督和管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争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权利,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解放战争时,他再次强调,“必须使士兵选出的代表有权协助(不是超过)连队首长管理连队的给养和伙食。”[10]同时,毛泽东也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和极端民主化。
3.3 制定军事经济法律、法规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内容涉及到红军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干部战士行动的准则。建国后,党和政府废止了蒋介石政府的伪宪法、伪法统,开始摸索创建适合新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军事经济法律法规,颁布了军队军事经济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规章。由于纪律严明,部队的面貌大为改观,我军军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国防建设的发展。
3.4 制定精兵简政的政策
精兵简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制度。它既是加强解放区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更是克服军事经济供需矛盾,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有效手段。在抗日根据地,毛泽东正确处理军政费用过大与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一手抓生产运动,扩大财源,一手抓精兵简政,减少开支,有效地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建国后又几次实行精兵简政。“兵精粮足而胜敌,政简赋轻而民安”,是一条十分简单而又深刻的真理。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唯有中国党人真正深刻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了它。
4 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培育了军事经济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他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思想,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强调,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为了在全党全军形成良好风尚,毛泽东到延安以后,狠抓了军事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极端浪费,一捣千金,但求铺张,不求实效”的腐化行为。他严厉指出,如再有这类现象发生,必须严申纪律,轻者批评,重则处罚,决不可对他们纵容,……这就是经济工作中的整顿三风,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经过这次整顿,经济生活中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军队进一步形成。
毛泽东既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当作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更把它当作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将艰苦奋斗提到保证党和军队变不变质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当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显露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全军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军队干部的薪水问题时,表示赞成在和平时期逐步缩小军队干部跟军队以外干部的薪水差额,但不是完全平均主义。要求军队要艰苦奋斗,“军队要成为模范”,提出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著名论断。[11]毛泽东强调,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建国初期,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党和军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毛泽东还严肃地批评和纠正了我军部分后勤系统中存在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现象。
毛泽东提倡艰苦奋斗,同时也提倡关心群众生活。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也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毛泽东一生清正廉洁,妇孺皆知,堪称光辉楷模。当年,著名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亲眼见证了毛泽东、朱德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事实。后来,他常对人说:“一党之领袖其艰苦朴素有如此者,令人钦佩。”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党人艰苦奋斗作风的伟大力量,并动情地把它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是我党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展军事经济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发展军事经济的思想;军事经济建设服从于国家建设大局的思想;经济民主的思想,精兵简政的思想;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军的思想等,仍然应当成为我们思考军事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点。虽然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对军事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植根于中国革命战争沃土,着眼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特殊性,科学分析了军事经济诸矛盾的相关性,准确地把握了军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出军事经济辩证法的勃勃生机。毛泽东军事经济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一般原理在军事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特殊表现形态,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军事经济的指导原则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是反映军事经济矛盾运动最一般规律的毛泽东军事经济辩证法思想将永放光辉。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我党和人民军队先进性的体现,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是新形势下军队建设最重要的两大课题。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利用各种渠道散布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浪潮中,有的同志对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了解不多,对艰苦奋斗的当代价值缺乏认识,轻视优良传统作风的作用,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正因为如此,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特别强调:无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12]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防经济建设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勤俭建军、艰苦创业的原则,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收稿:2003-09-17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30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1
[4]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68
[5] 党史研究,1983,6:27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116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2
[8]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39
[9] 王厚卿.中国军事思想论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769
[10]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5
[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2
[12]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求是,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