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形成时期。其主要表现为: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P163)同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4](P237)这样邓小平把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康之家来表述,就容易为干部与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至此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1983年初到1984年10月,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其表现为:1984年6月邓小平同日本客人谈话时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弱国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5](P64)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小康社会要到达人均800美元经济目标,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国人民都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前景、指导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其意义。
自1984年10月以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985年9月,邓小平讲道:“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的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5](P143)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5](P216)可见他已经明确确立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把小康社会思想延伸至下个世纪。另外,这个时期,他还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较多地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至此,邓小平完成了他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和实践步骤。
2、邓小平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
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以后,为把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他开始考虑具体的战略部署,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对近代大同思想的超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