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给一直陷入高压工作状态的人们以身心缓释,但一想到假日之后要面对马不停蹄地工作和生活,不少人又会陷入一种由内心深处升起的压力感和疲倦感。
一毕业便被分配到医院的欣雨就是这样。八年寒窗苦读暂且不说,三天两头地倒班,有时连法定假日都不能照常休息,这样的日子一晃就度过了两年,现在光看见眼前的白大褂和进进出出的病人就让她觉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她甚至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好好宣泄一下心头的压抑情绪。
职业疲劳直至枯竭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激情。在最初的“蜜月”期,人们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信,工作、同事、公司,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新工作者感觉有使不完的精力和热情,相信自己可以应对一切挑战,相信这份工作可以带给自己最大的满足。对于别人都认为是麻烦的活儿,他也乐于承担,甚至以此为荣。
第二阶段———怀疑。当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初带来满足感的工作渐渐褪色、趋于平淡,他意识到理想并不等于现实。工作、同事和公司都不如想象中完美。他开始怀疑:这真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真的适合做这份工作吗?他可能更加努力地工作,期待梦想成真,但很可能于事无补。
第三阶段———倦怠。一切陷入麻木的边缘,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生活没什么意思,工作只是将养家糊口的任务完成,再也激不起一丝涟漪。
第四阶段———恢复。从枯竭中复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技巧。
自我测算 “职业枯竭”六大症状
症状一:生理耗竭———枯竭的临床维度
具体表现:
1、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
2、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身心症状: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
4、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
5、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6、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症状二:才智枯竭———枯竭的认知维度
具体表现:
1、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2、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
3、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症状三:情绪衰竭———枯竭的压力维度
具体表现:
1、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
3、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4、冷漠麻木、无情;
5、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怀他人。
症状四:价值衰落———枯竭的评价维度
具体表现:
1、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
2、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
3、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
4、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症状五:缺乏人性化———枯竭的人际维度
具体表现:
1、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
2、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3、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
4、在心理和身体上疏远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
5、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症状六:攻击行为———枯竭的行为维度
具体表现:
1、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打骂无辜的人;
2、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激情澎湃”到“职业枯竭”有多远?
一句被许多职业人所推崇的名言———“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曾在都市白领中流行一时。诚然,今天社会人的日常生活近一半时间都在工作,一方面这是人们在为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创造物质条件,不仅如此工作还能让人感到内心满足,比如实现个人成就感及创造能力。但在职场上不会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会令不少人感到压力。时不时常常能听见身边的人挂在嘴边的“压力好大”,随之而来,因工作压力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疾病也渐渐浮出水面。
其中,心理枯竭便是一种常见的现代职业疾病,它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其生活常态表现为: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健康负债;身体上表现为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和脾气暴躁。
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枯竭。
在早前北京召开的世界心理学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许燕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已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
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从高管到专业人员,再到体力劳动者,有68.2%%的人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而其中有58.5%%的人身上,正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职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同时,许燕教授指出就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它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应对能力。
哪类群体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指出,职业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及自我评价低者。从行业上来看,主要有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这些职业岗位大都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加之工作负荷量大往往容易感到倦怠。从个性角度来看,具有敢于冒险和迎接挑战、独立性强,同时倾向自足而不外求人,并且不容许自己或他人失败人格特征的人也容易陷入职
“职业疲劳成职场杀手”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业倦怠甚至枯竭状态。
一位在人民大学工作了近十年的李副教授对此颇有感触,她表示:工作中总会有某个阶段情绪特别烦躁、而且身心也特别容易感到疲劳,甚至动不动就生气、出现攻击性的言辞,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我就意识到自己这一段实在是太忙了,需要去放松一下。
此外,出现职业倦怠甚至枯竭状态的原因还不单纯在于个体本身,有时外部环境也会带来许多影响。比如,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作决策不征求员工意见、政策不灵活、福利待遇不佳以及缺乏正式的支持系统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加剧员工职业枯竭的程度。再加之过量地工作以及消极的工作气氛,和缺乏上级支持也会导致出现职业枯竭。
许燕教授对此表示:一般刚开始工作的头一年基本都处于精神饱满、激情澎湃的时期;工作后的第二年,容易进入对工作充满怀疑的时期;在工作到第二至第五个年头期间,就迈入了职业倦怠期。这个时期,职业心理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也逐渐降低,如果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还会出现团体士气低落的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狂或者说工作动机较强的A型性格人而言,他们会陷入得更深,相对而言的与世无争、重视个人逍遥自在的B型性格人陷入职业疲劳甚至枯竭的程度要浅得多。
教你如何跳出“职业疲劳”泥沼
“国外早些年前也曾出现过职业枯竭的高发期,但经过一定时期的轮回和政策的支持,现在国外员工的职业枯竭比例正在下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接受采访时这样谈道,现在它们有着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除了一些特殊时期或者特殊行业,8小时以内是工作时间,8小时之外如果因为工作原因的来电,员工可以拒绝接听,同时它们对于员工的工作量也有限制。除此之外,国外的公司每年都给员工安排合理的休假期,这个休假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帮助员工消化一些以往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缓冲期。但在国内,因为近年就业形势和社会竞争的现状,这些都无法严格实现。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如何来缓解职业疲劳甚至枯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表示,首先需要学会权衡目标与压力。对于一些优秀人才而言,他们通常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动机,他们努力工作不光是为钱,而是想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对于置身这样群体的人他们难免会自我设限。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陷入完美主义的圈套。长此以往,工作非但不能带来愉快,反而遍布打击,产生倦怠感就在所难免了。这个时候需要学会改变工作方法,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学会享受虽不完美但却正常的生活。
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压力。在压力来临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尝试去解决压力带来的不适感,比如感觉工作量太大,就进行一些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每个单位时间段里要做的事情。心理枯竭者通常使用的是逃避型应对,即消极地忽略或者回避压力,甚至否认压力的存在,或者以更加拼命地工作来掩蔽问题,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减轻压力,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使身心更加受累。
另外,要学会享受家庭和独处时光。很多处于职业枯竭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休息给他们带来的是罪恶感。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方面带来了压力、焦虑、愤怒和犹豫,很快就会升级为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如果能够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因此,当你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不但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还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对压力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除了享受家庭时光之外,抽时间享受个人时光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要有将危机视为一种财富的心态。这是一份礼物,告诉你有些事情不太对,你必须去寻找答案。如果不是职业枯竭的出现,你可能不会主动去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时候需要你反思人生,扪心自问,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同时还要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定期运动、不断学习、放松情绪的状态。
案例篇 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我这两月没完整休息过一天,每天都忙着工作,从周一到周日。有时候我的情绪很不稳定,心情会突然变得很沮丧,明知会影响工作但自己却无法控制,工作的压力和个人心理焦虑时刻缠绕着我,有时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样的状况也不止一二次,时常会没有任何预兆地间歇发作。”
一位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某周刊资深记者何茂(化名)这么描述自己的职业心理状态。从上周二一早我离开报社去外地采访到周五深夜回来,每天从早上六点起床到夜里十一点才躺下,一天十多个小时我都在为一篇突发事件的报道在马不停蹄地采访和寻找能够提供事实的被访者,那几天我跑遍了事发地的三家医院,政府主管部门,甚至还坐了七八个小时的大巴跑到离城几百公里之外的陌生小镇,去寻找犯罪嫌疑人生长的地方以及周围熟悉他的朋友。一路上我走过了很多从未到过的弯曲的羊肠小道,和陌生地方的乡镇干部打交道,甚至还碰到乡下的恶势力,回想起来有时会觉得害怕。这样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吃不好也睡不好,还要从几百公里之外急忙赶回到报社,来不及顾得上睡个好觉,因为周五是报社的截稿日,要待出版的报纸不可能因为我的疲惫而停止印刷。因此我惟一的选择只能是连夜赶稿,直到第二天报纸出版印刷才呼吸到一口清新轻松的空气。有时候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劲来。
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并不只有我一个人,身边的很多同事、同行很多时候也都是这么熬过来的。长此以往,大家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周期性“职场疲劳”的怪圈。何茂坦言,从接到采访任务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睡过一夜塌实的觉,因为急于完成工作,她只能逼迫自己不停地往前赶,有时候自己都感觉这样的工作没法坚持做下去。“真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通常情况下,我每月工作量完成的多少甚至好坏都取决于自己情绪的好坏。何茂说,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个工作绝对不可能做一辈子,恐怕到了三十五六岁就得辞职走人了。”
“职业疲劳成职场杀手”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