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中英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论坛”上,来自多个知名企业的HR畅谈了对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就业指导要拉近学生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处长于宁谈道,单位主要从事航天器的研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迫切要求同学们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高校的交流:资助学生以加强其认可度;和高校建立研发、创新项目;对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加强双方专家的交流等方式等。总之企业已经践行并呼吁更多的渠道建立和学校,关键是和学生的信息交流,于宁甚至建议高校在大学生后期的课程内容中加强其和用人单位的交流。
就业指导是在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拉近学生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毕业生存在一种结构性矛盾,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价值导向需求是不同的。“有时候对于高校,应该明确其培养的价值导向是什么,既要面对现实引导大学生,也要适当考虑学科设置上如何在短期内把就业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同学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认为博士生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雇主希望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毕业生全面情况
王间副处长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了单位每年接纳2000到2500名毕业生,单位对于人才的追求是无穷尽的。公司传统上和北航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用种比喻,可以说是高校长久、优质的客户,这也是很多高校需要转变的思路。对于大学生,用人单位是雇主,学校老师是父母。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找工作的时间、单位招聘的时间较短,但用人单位又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学生的简历有时候会误导雇主选人,这时就呼吁一种系统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有历程,包括他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学生真实的记录是雇主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王间提到目前短期内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的工具缺乏,合作多的高校可以通过老师来了解学生,合作少的则在这方面交流很欠缺。
降低期望值,推迟满足感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陈琪指出,应该努力找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信息需求的契合点。很多学生过分重视求职中的技巧,用人单位不需要“面试油条”,过分地重视技巧,对于大学生求职也是不利的。建议鼓励大学生多实践,增加其了解用人单位的机会。同时大学生应该从心理上降低期望值,推迟满足感。对于海外归来人员的就业,单位重视有工作经验或是国内求学经历的学生。
呼吁建立全面评估大学生的机制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杨林燊介绍道:目前单位的战略重点是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培养,每年招聘中有60%研发人员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单位很多领导也是曾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群体。大学生缺乏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可多去单位互动,或是单位的高层领导来校和大学生沟通。
曾经留学英国的杨主管也分析比较了两国的不同:英国侧重学生的自发思考;中国学生则需要教师的指引。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实践,哪怕错了也要自己发现这一过程,毕竟70%的知识来源于实践中的摸索。单位在选拔时侧重学生的实习经历,观察能否适应是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的方式。杨主管也呼吁建立全面评估大学生的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兴趣、能力有全面的把握。
用人单位应避免“拿来主义”,给大学生过渡期
文则作为独立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谈了目前针对就业调查的一些建议。在中华英才网负责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的评选中,就通过对676所高校,18.2万名学生的调查得出了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观点。最佳雇主模型包括:职业发展、品牌实力、薪酬福利和公司文化,这也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最看重的四个维度。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来自于竞争、经验和自己的定位,他们期望就业指导能够提供笔、面试的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和需求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主要看重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可塑性;耐寂寞,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但舒立文也劝诫用人单位应避免“拿来主义”,给大学生工作适应的过渡期,不要盲目期待大学生毕业拿来就能用,多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