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今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许多大学生都全力应聘,结果一不留神就中了骗子的“招”。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四川省成都市的多家高校,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形形色色的新骗局进行了深入调查。
招聘会上的骗子公司
周阳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她向记者讲述了求职过程中受骗的经历。
在一次招聘会上,周阳当场被通知到一家科技公司面试。随后,招聘人员把周阳领进一个办公室后,便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等会儿才来。
“过了五分钟"经理"还是没过来,那个人说要再次打电话给"经理",还说手机没电了要借我的手机一用,我没多想直接给了他,他又说室内打手机听不清楚要出去打,结果一去不复返。”周阳说。
和周阳一样,说起在招聘会上被骗的经历,西南财经大学的韩丽至今还耿耿于怀。
今年上半年,在招聘会上投完简历并且过五关斩六将之后,韩丽终于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韩丽去参加培训,并要缴纳500元的培训费。韩丽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300元,但最后这家公司以韩丽视力太低为由拒绝录用。
“后来,一个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学告诉我,每次招聘会这家公司都会招人,但从没听说有人和这家公司签约,根本是在骗我们这些求职者的培训费和体检费!”韩丽气愤地说。
大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求职遭遇的骗局还不止于此。一位大学生向记者反映,招聘会上有些公司声称要“考验”求职者的水平,要求求职者为他们翻译文件或者设计策划,等到求职者辛辛苦苦地将任务完成,他们却说已经招到合适的人,把求职者当作免费劳动力来利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受骗呢?
据四川省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些公司在管理上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员工打着公司旗号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由于他们有营业执照,所以在人才招聘市场行骗非常容易得手。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人才市场对招聘单位的监管也存在一些漏洞。按规定,如果一家单位进入人才市场招聘,需要出具营业执照、招聘人员身份证、单位介绍信等等,但大多数人才市场都无法对营业执照的真伪作出有效的鉴定。
“职业中介”的连环骗局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除了在招聘会求职遭遇骗局外,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诈骗钱财的所谓的一些“职业中介”也害得大学生苦不堪言。
“妹儿,想不想做兼职模特?”记者在成都市春熙路、太升路等繁华地段看到,年轻女孩总会被一些中年妇女或男子热情地“邀请”,殊不知其中暗藏玄机。
成都一所大学在校学生谢娇告诉记者,她在逛春熙路时就被一名中年妇女叫住,请她到礼仪公司做彩妆秀模特,并许以高额报酬。在礼仪公司,谢娇付了30元报名费后,公司业务员以服装押金、推广费等为由,又收取了580元的押金,并开了一张报到函。
“按报到函指示,我来到一家礼仪公司的营销策划中心。工作人员以岗位责任金、包装费为由,让我再交300元。当我感到不妥要求拿回自己所交的钱时,工作人员说,费用不可能退还,除非再交300元,这样不但可以拿到高额薪金,公司还会退还所有押金。无奈之下,我又交了300元。最终公司安排给我的工作也并非彩妆模特,而是市场调查员。至于押金,到现在也没退给我。”谢娇说。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谢娇所遭遇的“职业中介”其形式通常都是合法的,但经营内容却是子虚乌有。在第一次骗取求职者各种名目的费用成功后,他们通常还会把求职者介绍到“二刀公司”(第二次骗人的公司)。“二刀公司”会将报到函上的押金收据收回,受害人就不再持有被骗的证据。随后,“二刀公司”会让求职者继续交纳岗位责任金、包装费等费用。
并不安全的网上求职
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了大学生求职的新平台,但是记者发现网站的安全性同样令人担忧。
“差点就被骗了!”说起通过网上求职遭遇的骗局,四川师范大学女生高娜至今还心有余悸。
“不久前,我在一家知名招聘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没过几天,我接到了一个自称为重庆某用人单位的电话,对方希望了解我的基本情况,随后询问了家庭电话。虽然我感到有些奇怪,但出于对网站的信任,还是告诉了对方。”高娜说。
不料,高娜很快收到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里,母亲语气焦急地问她:“孩子,你在哪儿?怎么你老师说你出车祸了,要我寄几千块钱过去啊?”高娜大为吃惊,再一查电话号码,发现是自称重庆某用人单位的那个号码打到家里去了。
与高娜相比,西南民族大学的李晓就没那么幸运了。最近,求职心切的李晓同样把自己的简历挂到了网站上。第二天,一个自称广告公司负责人的男子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见她的求职简历,在详细询问了她的有关情况后,要求她留下家庭电话,以便通过父母对她作进一步的了解。
“我的父母后来收到一个电话说我"出事"了,家里立刻就按照对方要求寄去了6万块钱。”李晓懊恼地对记者说。
调查札记
对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频频受骗的现状,有关部门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目前体制不顺、法规不健全、行政执法手段单一是人才招聘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公安、工商等相关监管部门要建立通报制度,追究为坑人职介所发证部门的行政责任;建立职介所保证金制度,一旦发现坑害求职者行为,主管部门先退费、赔偿,再从保证金中扣除;推行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登记制,严禁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登记费、体检费等;推行承诺服务和保证服务制度,用人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求职不成功必须退费,利用虚假信息坑人要赔偿。
社会各界也正自发行动起来关注大学生的求职安全。近日,由成都理工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几名老师联合发起的征集求职被骗调查志愿者行动拉开了序幕。
“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收集同学们求职受骗的详细资料,为学校、政府提供治理骗子的依据,防止更多求职者继续被骗!”调查志愿者行动发起人章老师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加入,一起收集更加全面的骗子公司资料,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时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