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文化精品、文化研究、文化保护和文化人才建设,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逐步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建设主要指标居XX市各县(市、区)前列。
1、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加强城市与农村文化基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我市大剧院、文化广场两大文化设施工程建设的同时,将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以整体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品位和档次。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争取每年建成2个省“东海明珠”工程,2个XX“金走廊”工程和4个特色文化村(社区)。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
2、以仙霞古道申遗为契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全力抓好海上丝绸之路我市段——仙霞古道的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争取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意见》,为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争取尽早启动双塔主题文化公园和其它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规划和建设,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做好古瓷村、杨氏宗祠、汪氏宗祠、大公殿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夫第”、双塔、“凤林塔”、王氏宗祠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积极做好三卿口古瓷村全国第六批文保单位、廿八都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清湖古码头古街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申报工作。有效地利用好博物馆的阵地和设施,组织好经常性的文物展览展示,发挥馆藏文物应有的作用。继续做好以我市传统制瓷工艺、民歌、剪纸、壁画、手狮、古乐等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建立廿八都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打造2-3个我市民间艺术品牌。
3、以挖掘古道文化积淀为重点,广泛开展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我市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仙霞古道为主线,深入开展古代军事、古代工商业、古道诗文、古县城和古村落、我市方言、我市民俗、我市民间艺术、我市民风和我市人精神、我市历史名人、姓氏及族谱、我市船帮等课题研究,明确我市历史文化定位,探索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建立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争取出版我市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开展我市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代文化名人评选活动。
4、以打造我市特色文化为目标,加强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挖掘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打造我市特色品牌。继续挖掘整理诸如我市手狮、舞龙、迎抬阁、跑旱船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样式,推进富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创作。恢复中断多年的政府文艺奖的评选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争取推出一批体现我市创作水准和具有全省影响的文艺作品,一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一批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文艺成果,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潜质的文化项目。以元宵节和中国蜜蜂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做好配合中心的文化宣传活动和服务经济主体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送文化进企和边界文化交流活动。
5、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怅力度,使主体活力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事业充分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展。一是全面完成局机关机构改革,完善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格局。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依法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行文化市场星级管理、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合法经营。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体制。完成电影公司、影剧院体制改革任务,启动婺剧团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降低门槛,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多种所有制投资文化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文化项目,参与公益文化管理,支持捐助公益文化活动。三是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和非公有制经济